回帖:2.右脑照相记忆以及波动速读法 这个是以七天真这个日本老爷子为代表。现在可以看到的相关的训练
方法就是他写的,并且被翻译到国内的那几本书。很多人一拿到这些书就如获至宝,开始训练。结果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见到一个练成“波动速读”的人,也没有见到一个可以一分钟60 页,然后都像照相一样卡查一下子都记忆下来的人。所有的成功案例都是七老爷子书上说的。也许是时间太短了?我们的人都还没有练成?我们一起拭目以待吧。
3.影像阅读法 这是美国人保罗.席利的专利,是运用人的潜意识进行阅读的一种方法。因为看起来操作
简单,很多人放弃全脑,右脑的训练,转投其门下。这种方法对于没有任何速读基础的人,确实好像是一个福音。因为他的操作方法要比全脑速读记忆简单的多。而且,经过我的试验,确实有一定的效果。我的体会是,这种方法可以把书上的内容吸收到潜意识,然后在不知不觉种消化处理。比如一本有相当难度的书,用影像法看一遍后,再次阅读是就会发现这本书比刚开始接触时要简单的多。我现在一般都是遇到困难的书,先用影像法看一遍,然后再用我自己的速读方法再看一遍就差不多了。但是这种方法看似简单,其实不然。世界上没有那么便宜的事。要运用好这种方法,绝对不能仅仅局限于那一本薄薄的书。而且,其难点绝不是所谓的软眼,悬页,而是对于潜意识的认识与应用。要真正掌握这种方法,你需要恶补潜意识的知识。好在,许多国内的潜意识的研究者已经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了这种方法,并且愿意拿出来给大家一起分享。大家去联系他们吧。
4.其他的各类阅读记忆方法,比如谐音记忆法,归类记忆法,打桩记忆法,形象记忆法,等等,这些东西我不想多说。这不是我们的讨论内容。
第一章 无声思维综述
无声思维是我在近几年的快速阅读记忆训练是总结出来的一种思维方法。在以前进行全脑速读记忆训
练的时候,总有这样的一种感觉:用全脑速读记忆里的一目数行,或者无声阅读法进行阅读的时候,总也不能流畅的阅读困难很大的书。即使勉强达到,也是看完之后大脑几乎一片空白,只有一些利用形象记忆下来的毫无逻辑的文字符号。后来慢慢的感觉到:因为我的思维还是有声的,我的思维和我的阅读根本不协调。那么,有没有办法消除思维中的发音呢?能不能让思维也像在快速阅读的时候那样迅捷无声呢?
偶然的一个机会,在早晨起来伸懒腰的时候,灵光突现,我找到了这种感觉。就像是把握住了头脑中
的一闪念一样,我感觉我的思维速度一下子提高了数倍。后来经过仔细的思索,慢慢的把它应用在了阅读记忆上。从这个时候开始,我的速读才真正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根据读物的难度,我可以灵活调整我的阅读速度和记忆精度,思维顺畅自如,而不必担心又会出现音读的毛病。
以后随着运用的熟练,我感到这种方法作为一种思维的优化器,其实可以应用在除了阅读记忆以外的
许多方面的。比如写作,比如学习外语,比如课堂听课。有思维的地方,它都可以发挥它的威力。思维速度的加快,可以在短时间内就可以思考别人要花数倍的时间思考的问题。当无声思维成为一种习惯以后,可以充分的释放大脑在一瞬间的灵感,并且把握住。这样,在解题,考试,思考业务问题等等方面都是如虎添翼。
关注我的网站的朋友都知道,我为了把无声思维能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设计了很多的方法。但是效
果确实是不怎么样。即使有的朋友找到了感觉,也是似是而非,和我的本意大相径庭。这次得到朋友阿元的帮助,希望能够使更多的人能够掌握。
第一节 人类的思维和无声思维方法
思维是人的心理过程中最复杂的心理现象之一,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内在规律的反映。
事物的本质属性,指的是能决定事物的主要特征的、某一类事物共同的不可缺少的根本特性。事物的内在规律,主要是指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必然联系。据我们现在科学研究所发现(或公认)的,无论是自然现象还是社会现象,以及几乎世界的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有序”的。这种有序性就是事物内在的规律性。思维,就是人类专门去揭示事物的这种内在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的心理活动。这是思维与其他心理活动根本不同的地方。这个特点反映在无声思维的阅读上,就是我们经过无声思维的分析,把书本上各个陌生的概念或者概念组合经过重新编排,找出其规律,变成自己头脑中的概念,这就是理解。为什么我们对于一些浅显的书阅读很快呢?是因为这些书中的概念我们大脑中已经有了。由于思维的非直观和复杂性,目前为止,科学尚未彻底揭示思维的本质及其内在规律。
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具有其独特的明显特征,这就是思维的间接性、思维的概括性以及
思维必须要借助于语言来实现其特性。
思维的间接性,表现在思维必须要借助于一定的中间媒介物和相应的知识经验来达到对事物的本质属
性和规律的了解与把握。如医生能通过病人的舌头、体温、脉搏、血压、脸色等,便可了解病人身体内部脏器的活动状态,我们通过阅读一句,甚至一段话的关键字,就可以知道这段文字的意义,等等。思维的间接性,使人的认知能力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从具体的一事一物的认知的局限性中摆脱出来,因此人类的认知能力远远超过动物的认知能力,即拥有智慧。人可以依据某一媒介物,便可上知亘古,下知未来。人类既可掌握那些没有直接经历感知过的或根本不可能经历感知到的事物,而且还可预见和推知事物发展的过程和结果。例如,我们看不到光的运动,但通过思维却可把握其30 万公里/秒的速度;再如可以了解上亿年前的自然环境等。
思维的概括性,表现在思维对事物的本质的反映总是作全面的整体的反映。即思维总是把某个事物或
某类事物的所有的共同的本质特征全部抽取出来加以综合地反映。思维的概括性不但表现在它反映事物的所有的本质属性以及反映某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性,还表现在它反映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上。
一切科学的概念、定理、规律、法则,都是思维概括的结果,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反映。我们的快速阅读中的面式阅读法,运用的就是思维的这种概括能力。
思维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总是借助语言进行的。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由基本词汇、语法构造形成。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因此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人们应用语言进行思想交流的形式为言语。言语是个体对语言的一种具体应用,因此,言语是一种个体现象。个体的言语一般有三种形式:口头、书面、内部言语。人的思维就是通过内部言语的形式进行的。这种内部言语,一般认为是一种简约化了的无声的言语。思维的进行不可能凭空进行,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基础,这种物质基础就是无声的言语。用无声的内部语言来进行思维,这就是无声思维。
思维主要是利用内部语言进行判断和推理的,也可以说是一种内部语言的运用过程。显然,要了解思
维必须先了解语言。
“指代性”似乎说明了语言的一切。个体从牙呀学语到语言的熟练运用的过程,与整个人类的语言形
和发展过程一样,都是从单纯的指代开始的。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就是从单一指代扩展到复合指代,再
单的复合指代扩展到复杂、更复杂的复合指代,直至今天语言所有的一切形式。因此,语言的本质就是指代。
语言最重要的性质是指代,指代的结果是在心理中形成概念,我们用概念去进行言语和表达。从个体
和人类语言的发展过程上来看,语言概念起先产生于把不同事物或主体感受、愿望等与相应的不同语音建立了指代关系,后来又把事物的几个方面或几种有某种联系的事物与语音单词和语音句子建立了较复杂、直至更复杂的指代关系,再后来它们又共同与文字建立了指代关系。而这些指代关系所对应的,必然是脑内两种以上模式的暂时神经联系的同时或以较短时间间隔的顺序兴奋,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多模式暂时神经联系之间的制约关系。正是这些活动过程使人类大脑的语言区在生理上逐渐形成,并在进化-遗传的历程中一步步得到了高度的发展。而对于今日的人类个体来说,我们之所以能通过学习而获得语言能力,只在于我们有这一进化-遗传而来的语言脑区的生理组织和言语器官。如果说我们有什么“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的话”,它只能是这些生理基础。
语言的指代性是以形成概念的方式得以实现,我们也是在运用概念去进行思维和语言活动的。那么,
要了解语言还须先认识概念,即认识概念在人的大脑中形成的具体原因、形式和过程。用个简单的例子来看看:小时候,妈妈在递给我们一只苹果时总会说“苹——果”。这样,经过一定的重复,在我们的心理中“物”的苹果与语音的“苹果”就建立了指代性联系。与之对应的是,在脑内承载视觉表征的“苹果”与语音表征的“苹果”的两种不同模式的暂时神经联系,因在同一时间内共同兴奋而建立了多模式之间的神经联系,并形成了制约关系(当然,我们还会在吃它的时候把“好吃”的感觉也私下联系进去),经过一定的反复增强以后,当语音的“苹果”再次作为刺激物出现而引起与之对应的原有的听觉暂时神经联系时,与之有制约关系的视觉模式的承载视觉的“苹果”表象的暂时神经联系就也会重新兴奋,因而使苹果的视觉表象在意识中出现。反之也一样。这就形成了苹果的“语音——形象”或“形象——语音”的一种简单形式的心理概念。在我们学习文字以后,文字的“苹果”也是以同样的方式与原先语音和形象的“苹果”
在内部发生多模式间的联系以及制约关系,这又形成了“文字——形象——语音”(或依它们谁作为刺激物而变换次序)形式的心理概念。
前面我们看到了简单的“具象概念”在现在的人类个体中的形成原因、过程和方式,和“制约反应”
在概念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具象概念的特征是语音或文字的指代对象是个别具象的事物,并且作为指代物的语音和文字由于它们都有承载它们的暂时神经联系的当前的兴奋过程,这一兴奋过程又必然会伴随着脑内表征的呈现,这就表明了它们也是具象的。这种指代关系是伴随着我们对具体事物的直接经验在神经活动的制约机制上建立起来的。我们可以想象,在人类思维发展的早期,具象概念(起先肯定是只有具象概念)的形成原因和内容也是如此,只是还要多出一个群体约定的过程,即用什么语音专门指代什么事物的在有限群体中的统一规定的过程。
再回到现在来认识一下人们所说的“抽象概念”。比如在你获得了很多具象的概念以后,妈妈指着苹果对你说:这也叫“果实”。这时你一定会问,什么叫“果实”呀!?因为你没见过叫“果实”的实物,而在你以前所形成的概念中,指代的名称都是有单个而具体的视觉或听觉等感觉实物的。而没有实物你没法指代,即你此时脑内所形成的承载“果实”语音表征的暂时神经联系找不着与之建立联系的另一暂时神经联系,这时妈妈会对你说:象苹果呀、桃子呀、香蕉呀、枣子呀等等它们都叫“果实”,那么,此时随着语音刺激在你的脑内就会同时出现以上各种果实的形象表征并由于这些表征的同时出现而形成了新的相互间的制约关系,也由于这些表征的同时出现而形成了你对“果实”语音的“理解”,这意味着你产生了“果实”的当前概念(这是归纳性的概念,也许是你思维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第一个抽象概念)。而由于这些表征之间已经形成了相互的制约关系,在你以后再遇到“果实”的词语刺激时你的脑中就又会因出现这些不同果实的具象的表征而再次形成“果实”的概念,或是因为看到了某一种果实而在脑内引起了其它果实的视觉表征以及“果实”的语音表象而再次产生“果实”的当前的抽象概念。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事实,象“果实”这类抽象概念的皮层内容显然也是具象的,我们通常所说的“具象概念”和“抽象概念”,它们之间的区别仅在于:伴随具象概念在脑内出现的是个别事物的表征,伴随抽象概念在脑内出现的是很多事物的表征。一个词语的表征加一个事物的具象表征就是一个概念,而一个词语下面有很多同类事物的
具象表征就是抽象概念。
显然,在人类的思维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第一个抽象概念不会象我们在有人引导的情况下来得如此简
单,但基本过程也就是因暂时神经联系之间的制约机制而实现的。可以想象,那时人们在生活中眼前经常出现的各种果实首先由于它们形象之间的相似而经常引起类比联想(类比性制约反应),比如在看到或在吃某一种果实时,总会想起另几种果实的形象和味道,当人们第一次对这一共相进行命名,即:使之与某一语音建立指代关系,那么就意味着人类产生了第一个抽象概念。与我们通过学习而得的一个抽象概念的形成所不同的是,它是先有共相实物之间的制约联系后有作为指代事物的语音单词
在我们个体人生的其它时期,概念的基本形成方式与过程也都是如此。比如“是树上结的”、“富含维生素”等,我们在遇到或学习这些有关苹果的知识时,承载这些新的语音或文字表征极其所含信息的脑内暂时神经联系与重新激活的原来承载苹果的语音、文字和形象表征的暂时神经联系又在一起共同兴奋,并建立了制约关系。这就丰富了苹果概念的内容,并会在以后的一定条件下呈现为对苹果的当前心理概念。虽然抽象概念在人类思维发展过程中是一个飞跃性的进步,但它的形成过程也只能是我们今日过程的“慢镜头”。
而象“果实”作为一种抽象概念,就是我们已有的一些各种果实的形状和性质在神经联系的制约机制
中建立起来的,即,当我们看到或想到某一种果实时会引起已有的其它果实的概念内容的制约反应,并共同与文字和语音的“果实”建立进一步的制约关系。早期哲学中的所谓“理念”的原形显然就是我们现在所认识到的抽象概念。可以肯定的是,当我们平时听到语音的或看到文字的“苹果”时,如果没有特定的情境刺激或任务要求,在当前形成的对苹果的心理概念并不会是“是果实”等等这些抽象的概念,而通常只能是苹果的视、听表征或“好吃”的感觉联想,因为它们所对应的脑内暂时神经联系显然是更加“深刻”而活跃的,心理概念既然是神经活动的产物,那它们肯定会遵循神经活动的自然规律。
现在我来依据以上对概念形成和产生的内部过程的分析,对概念进行一些归纳。
一、个体概念的形成
语言是对事物或现象进行指代的一种符号,这种符号中包含着对某个事物或现象的一些具象或“抽象”的知识信息,对这些知识信息我们称为概念。这表明概念是在语言指代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心理概念的形成同语言指代关系的形成的基本方式和过程是一样的。与概念形成在脑内对应的是与某一事物有关的多模式暂时神经联系之间制约关系的建立,这种制约关系的建立是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在同一时间内的共同兴奋而实现的,这一神经过程的外显表现,就是我们对某一事物各种知识的获得和理解。
二、概念的当前产生
人们之所以说概念是由语言记载的,原因在于它的内容往往是由语言刺激而在脑内当前引发出来的。从概念当前产生的“刺激——引发”这种内部方式上来看,语言只能是记载概念的形式之一,其它来源的刺激一样可以引发概念的产生。概念形成于多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