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第二十五日学习内容
——《则优超级记忆法》第一日
第1小时:有关记忆的几个科学规律
课后作业:
1、什么是记忆?
记忆是对经历过的事物能够记住,并能在以后再现(或回忆)或在它重新呈现时能再认识的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再现三方面。简而言之,记忆就是过去的经验在大脑中的反映。
2、从艾滨浩斯曲线中能得到什么启示?我们怎样利用这一规律?
复习的最佳时间是记材料后的1—24 小时,最晚不超过2天,在这个区段内稍加复习即可恢复记忆。
3、“魔力之七”告诉了我们什么?
短时记忆广度的大小不是取决于被记忆材料的意义,而是取决于被记忆材料的数目!
4、为什么说睡眠前后是记忆的黄金时段?
记忆时,先摄入大脑的内容会对后来的信息产生干扰,使大脑对后接触的信息印象不深,容易遗忘叫,前摄抑制(先报入的抑制后摄入的);
后摄抑制(后摄入的干扰、抑制先前摄入的)正好与前摄抑制相反由,于接受了新内容而把前面看过的忘了,使新信息干扰旧信息。
5、复习的要点有哪些?
“温故而知新”,“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这些话语我们都很熟悉,的确,复习是记忆之母,我们巩固所识记过的材料的最好方法就是复习!
及时复习就是在第一次痕迹未完全消失时,紧接着进行第二次,第三次重复刺激,重复刺激次数越多,痕迹越深;重复越及时,费时越少,费力越小,记忆效果越好。
不能认为隔几小时与隔几天复习是一回事,应及时复习,间隔一般不超过2天。
分散复习可减轻大脑疲劳,保持大脑神经的兴奋同时间隔的时间还能起到巩固的作用。
相互间意义联系较少的识记材料在学习后的1—2小时内必须抽出5-10 分钟来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