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脑记忆论坛

右脑速读记忆方法
主题:《快速阅读与记忆》的几个基本问题
回帖:第四个问题  “快速阅读与记忆”的可行性
一、在中国
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的高效率的阅读方法,历来是文人学者梦寐以求的理想。这一点,古今中外盖莫能外。
快速阅读,古已有之。在我国的文献记载中,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当时的天文学家张衡就有“一览便知”的本领。《后汉书·张衡传》曰:“吾虽一览,犹能识之。”还有当时的哲学家王充,幼时家贫,没有钱买书,“尝游洛阳书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精通诸子百家之言。”
《三国志》记载:三国时期的诗人王粲,能够一览便知,过目成诵。
《三国演义》第六十四回描写蜀中刘璋手下有一位别驾张松(字永年),出使魏国,丞相门下掌库主簿杨修(名士也)拿出曹操仿孙子13篇而著的兵书《孟德新书》十三篇,向其炫耀曹操的文韬武略。张松看了一遍,后大笑说:“此战国时无名氏所著,蜀中三尺小儿,也能背诵”就从头至尾背诵出来,竟无一字差错。杨修大惊说“你过目不忘,真是天下奇才。”曹操得知后便命令扯碎其书烧掉。看来,这决不是作者的凭空杜撰,是有其历史依据的。
《梁书·简文帝纪》中称赞简文帝有“读书十行俱下”之才。
《北齐书》中赞美河南王高孝瑜“兼爱文学,读书敏速,十行俱下,覆棋不失一道。”
《宋史》中对快速阅读与记忆的人和事也多有记载,如《何涉传》中记载,“何涉字济川,……过目不复再读,而终身不忘。人问书中事,必指卷册页所在,验之果然。”《蔡元定传》记载他,“生而颖悟,八岁能诗,日记数千言。”《魏了翁传》中也说其“英悟绝出,日诵千言诗,过目不再览,乡里称为神童。”《黄庭坚传》中亦言其“幼警悟,读书数过辄成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宋代刘克庄《后村集》中有一首六言诗曰:“五更三点待漏,一目十行读书。”看来,他也是具备快速阅读能力者。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写林黛玉对贾宝玉说:“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了。”这也是在讲速读。
二、在外国
在国外,具备快速阅读能力的人也在历史上多有记载。 据说,法国的拿破仑就是一个酷爱读书,有惊人的记忆能力和快速阅读能力的人。他能在一天内读完20本书,即使外出或率军队远征,也要让人带几十箱书籍来供他阅读。在一次和俄国沙皇作战时,拿破仑被打得落花流水,他的书也被俄军缴获。回国后,拿破仑凭记忆开出清单,派人重新购置,当人们将清单和上次的书单核对时,发现竟然一模一样,无一差错和遗漏。
大发明家爱迪生在研究打字机的一个部件时,有一次和制造商们约好某一天把各种打字机的样子都送来,并各派代表来说明。之后,爱迪生把图书馆中有关这个部件的书都借来,在客人们来的前一天晚上集中精力看一遍。第二天,爱迪生就对客人们头头是道地讲起来。事后,他的助手把他那天晚上读过的书借来通读一遍,结果用了11天才读完。
文学家高尔基,也是具备令人吃惊的快速阅读能力的人。有人在回忆录中说,他看书不是从左向右来读,而是从上往下看,像下楼梯一样。后来,前苏联学者研究出来的垂直阅读法,可能就与这些记载的线索有关。
美国第35任总统肯尼迪,40多岁就当选此职,是美国最年轻的总统。他每分钟能阅读1,200多个英文词,而一般美国人的阅读速度仅为200多个英文词。也就是说,肯尼迪的阅读速度是一般美国人的五六倍。他曾提出过“平面凸现”的阅读方法,即眼睛就像照相机镜头一样,可以一次阅读整整一页的内容。
显然,这些杰出人物之所以能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和他们具备异乎寻常的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是具有密切关系的。
在现代欧美发达国家中,高级管理人员,特别是担任董事长或总经理一类职务的人,每天的业务工作中,有3/4时间消耗在阅读各种文件资料上,用于创造性工作的时间仅为1/4。这是因为,在这些国家中,所有的社会活动都特别注重契约,所有的事项都要写在书面上,一切活动都要严格按契约书上的条款来办事。像我们中国人这样靠口头承诺进行业务往来的现象,在那里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因此,地位越高,每天处理契约文件的工作就会越多,越重要。这种社会生活上的必要性,才正是快速阅读在欧美发达国家率先被作为一门新学科而加以研究、推广和应用,并得以迅速普及的根本原因。
玛利蒂斯是一位15岁的少女,出生于菲律宾的马尼拉市。她在美国芝加哥西北大学选修了速读课程,经过5个月的学习后,参加了结业的公开考试。当其他同学以每分钟3,000字符(约500个英文词汇)的速度通过考试时,玛利蒂斯竟然惊人地在35秒钟内读完了40页书,共计31,350个字符。也就是说,她在一分钟内能看53,700个字符(约8950英文词汇)。更令人惊讶的是,她能详细地说明文中的内容,并正确回答全部测试题。
前苏联在1970年,代号“量子—700号”的试验小组的试验表明:经过一定时间训练的人,阅读速度能提高3倍。后来,他们又训练了四五百人,其中大部分学习者的阅读速度提高了两三倍。
1993年3月29日,《光明日报》在第六版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
五秒钟读完一本杂志
俄罗斯有一位姑娘名叫尤金妮亚·严历山仁科,现年为17岁,她只阅读10分钟即可看完一本像《战争与和平》一类的世界名著,而且能过目不忘,理解全书内容。据莫斯科科学院高级研究员马拉特·乌斯贝科夫博士说,尤金妮亚的阅读速度,可以达到每分钟4万字。为了证实尤金妮亚的真正本领,她在1984年10月上旬到基辅大学发育中心接受特别测试,乌斯贝科夫博士也在场。科学家事前把她在测试中心隔离一天,然后取来当天才在报摊发售的政治杂志和文学杂志。研究人员还带来一些深奥的古老书籍,以及一些从德文翻译成俄文的当代书籍来让她阅读。
在尤金尼亚被隔离期间,研究人员先行阅读测试材料,把内容做笔记,然后把纸页放到她的眼前,计算她的阅读速度。结果是:她在2至10秒钟内(即眼睛眨一眨),便可看1,390个字的文章。研究人员又把多本杂志、小说和评论文章给她看,她很快便阅读完毕,接着花了数小时,谈论书本的内容。研究人员向她详细发问,而且问一些普通少年无法理解的技术性问题,但尤金妮亚都能够一一作答。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些具备快速阅读能力的人,仅仅被当作天生奇才,他们的快速阅读只是一种经验性的模索和技巧,还不能上升到理论高度来概括和总结。但是,这就说明了“快速阅读和快速记忆”是可行的。
美国前总统卡特在当选之后,就专门抽出两个星期时间,请专家来为他传授快速阅读,以便到白宫后能及时处理由总统签发的堆积如山的文件。
第五个问题 “ 快速阅读与记忆”在世界上和我国开展的现状。
一、现代快速阅读的产生于美国
快速阅读首先起源于美国,是适应20世纪初的“经济巨浪”和“文化巨浪”的冲击,社会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的形势而产生的。当时,出版物猛增,读者若依靠传统阅读法来阅读,便不能不堕入茫茫书海之中,被信息淹没。然而,这只不过是快速阅读的起因,其科研进程在初期是很缓慢的,好像不知从何处着手。取得突破性进展并确立最早的训练方法和训练器材,却是建立在一个意料之外的基础之上——这个基础是美国空军提供的。
在二次大战时,空军战术专家面临一个严峻的课题:许多驾驶员在飞行时不能及时辨别远处的飞机,亟需提高他们的瞬间感知能力。在生死攸关的空战中,在这方面的无能为力实在是个巨大的失利,将永远失去战斗的主动权。因此,空军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都来着手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发明了一种叫做速视仪的装置,让敌机和友机的形象在屏幕上显现的时间可长可短,尺寸可大可小。开始时,飞机图像显现的时间长,尺寸大;然后逐渐缩短显现的时间,尺寸也逐渐缩小。他们惊奇地发现,当小得像一个斑点似的飞机图像以1/500秒的速度在屏幕上显现时,经过训练的普通人都可以分辨出来。由此可见,过去人们对眼睛的瞬间感知能力估计得实在太低。
阅读学家得到这一信息后,马上意识到,这是对快速阅读有重大意义的成果。他们决定把这一成果应用到快速阅读训练当中,并照猫画虎地使用上述装置和方法。首先,以5秒之久显现一个大字母在屏幕上,然后逐渐缩小字母大小和缩短显现时间,直到屏幕上同时显现出四个非常小的字母而显现时间只有1/500秒时,受训者仍可以辨认。这一结果证明,经过训练的普通人可以在一分钟分辨12万个字母,如果按每个单词平均6个字母来计算,就相当于2万个单词;而现在美国人的平均阅读速度——每分钟200个单词,只是其1%。可见,人在阅读速度方面的潜力是相当巨大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美国经济、科技、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快速阅读开始进入推广阶段。最初,是举世闻名的哈佛大学开办了第一期快速阅读训练班。在其带动下,这种训练班很快在各地的大、中、小学校中普及,国家和各种基金会纷纷投资,集中一批专家学者专门进行研究和推广,并创办学校,出版专著,设立学位,使这一新学科很快茁壮成长起来。现在,美国有专门研究和传授快速阅读的速读学院,可以为学习者授博士学位。现代化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也在快速阅读训练中发挥其作用,使训练的过程更富于趣味性,更多姿多彩,也更易于见成效。
目前,美国80%以上的高等院校都开设有快速阅读课程,许多中小学校都把快速阅读列入教学计划,使学生尽早掌握这种高效率的学习方法和工作方法。由此可见,快速阅读这一新兴学科在美国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并已具备了相当高的学术地位。
二、在欧洲
在英国,剑桥大学应用心理研究中心引进了哈佛大学的教学方法,并进行了改进,利用电影胶片的长度来控制银幕上的阅读材料的显现时间,采用电影教学的方式开办成人快速阅读训练班,使这一方法有了新发展,推广的步伐更大些。
在法国,1966年在巴黎成立了国际速读协会,许多学者从语言学、心理学、生理学、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研究阅读的本质、阅读的心理特点以及阅读效果最优化的问题,用以解决读物设计、阅读指导等具体问题,并设计出各种快速阅读和快速学习的训练程序。同年,《快速阅读课本》被定为教科书向全国发行。到20世纪70年代,快速阅读法在法国成为独立学科,并把它列入国家重点科研项目。80年代初,法国在全国的小学校推行“创造性阅读法”,其目的在于利用儿童掌握的文化知识及其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他们独立阅读的能力。
这是因为,法国的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的研究成果证明,成人学习快速阅读要比青少年困难的多,原因是成人的思维方法比较僵化,而青少年的思维方法则灵活的多,且可塑性强。法国快速阅读专家的研究也证明,整体阅读法适合于教给8~12岁的孩子,选择阅读法适合于教给不超过15岁的孩子。
法国圣德尼斯市的A·德法尔克已经进行了十几年快速阅读实验。他说:“在我的学校里,六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快速阅读法。然而,没有经过速读训练的学生可不同,他们虽然已经识字,但不会快速阅读。这是一个严重的现象,因为这会影响他们阅读更多的东西。”他还说:“11岁的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差距很大,掌握快速阅读的孩子每分钟能读238个字,而没有受训的同学,每分钟只能读91个字。这两种孩子的理解能力也有明显的差距。”
前苏联也是开展快速阅读研究和推广比较早的国家。早在20世纪20年代,列别利斯撰写了《脑力劳动入门》、波瓦尔宁撰写了《如何读书》、乌斯诺夫撰写了《提高口语和书面语的技巧》等书,呼吁社会各界对阅读方法给予足够的重视。1966年,敖德萨的两名研究人员波斯托洛夫斯基和谢苗诺夫,用他们自己制造的阅读加速器开始试验快速阅读法。此后,快速阅读实验室、快速阅读学校在前苏联各地纷纷建立,他们把普及工作的重点放在中小学,把快速阅读作为正式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取得了丰硕成果。
1982年,前苏联在新库兹涅斯克召开了快速阅读法科学实验会议,来自各加盟共和国的200多位科研工作者和教师出席,有60多人在会上做报告或发表演说。这次会议对宣传推广快速阅读和进一步发展有关的理论研究,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东欧的原东德、波兰、保加利亚等国家,快速阅读也有较快发展。民主德国的列泽尔教授写的《合理阅读》一书,为快速阅读研究引入了信息论原理。
三、 在韩国和日本的情况
欧美国家的速读研究和推广,起步很早,运用了机械、光学、电子等现代化的手段进行教学,但是学生的普遍水平只能达到每分钟几千字,极少有人能达到万字以上。
把速读训练效果推向每分钟万字以上,并取得大面积优异的教学成果的,是韩国速读专家金龙镇(也译作金涌真)先生。 在韩国,金龙镇把气功的强身健体、开慧益智的功能与快速阅读相结合,使其如虎添翼,教学效果大大提高,远远超过了欧美。
金龙镇生于1947年,自釜山东亚大学毕业后,一面从事校对工作,一面进行快速阅读研究,花了13年时间,完成了独具东方特色的“超级速读法”,在1980年出版了《新生活速读法》一书。
韩国政府认识到快速阅读法是一项极具价值的成果,在1981年12月颁布的“私设讲习法令”中允许采用速读课程作为教学科目,在此基础上建立的速读学院、速读讲习所也得到认可。教育委员会也推荐速读法,使它在许多中小学被列入特别活动。教师一旦取得速读讲师的资格,工资就会提升。而成为专职速读讲师的人,其工资将比原来高出一倍。因此,以中小学教师为首,从事教育的人们都尽可能地学习快速阅读。
不仅如此,在韩国不论是政界、军警,还是企业界的各种组织,都希望通过快速阅读训练来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持有速读讲师证书的军官,除能得到技能徽章外,还能得到特别津贴。所以,传授快速阅读的学校几乎遍布所有城市,仅汉城一地就有几十家。
在韩国,对快速阅读起巨大推动作用的,还有每年一度举行的“最佳速读竞赛大会”。从全国各地预选出来的200名左右选手汇集在汉城,进行竞赛表演,大会由韩国广播电视向全国转播实况。竞赛时,根据年龄层次分别制定规则、标准、比赛阅读速度和理解记忆程度。
在日本,快速阅读专家加古德次、芦田献之、田崎仁、佐藤泰正等人,分别从韩国、美国引进快速阅读法,并组织团体,开办学校,出版专门教材和与之配套的录音、录像磁带,进行快速阅读的研究和推广,并培养出每分钟读1万字以上的速读能手。
为了推动快速阅读的开展,日本速读协会还制定了类似围棋段位的速读段位,对达到不同阅读速度的选手分别授予一段至四段的称号。
快速阅读在日本已经形成潮流。“新日本速读协会”标榜:“提倡快速阅读法是时代潮流。”他们把个人电脑作为训练工具,把阅读材料存储进去,用软件来控制阅读材料在显示器荧屏上停留的时间。
训练的步骤是这样的: 首先读两篇文章,头一篇文章在荧屏上一出现,速度就如飞一般快。这个步骤并非要求你看懂,只是让你看一看,先有个感性认识,了解自己现有水平和目标的差距。
然后,文章停留的时间稍长,这回可是要求读懂并记忆的。这是来测试你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记忆能力。 好了,下面就是快速阅
下一页 (1/3)
下一楼›:好文 不知道站长 是否已经练成了呢

查看全部回帖(7)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