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神奇记忆术揭秘(3)
三 解剖一只麻雀--基本原理
有个故事也许你并不陌生。
古时候,风景如画的江南某地,子虚山上有座胤久寺,寺中主持法号土律,好作诗文,爱饮美酒。山下有座书院(也就是学校),唯一的先生名叫汲解,管着十五六个学生。汲先生和土律法师臭味相投,时常上山对饮,以文会友。一日,先生临上山前,给学生留下一道作业题:记忆圆周率到小数点后第22位,也就是3.1415926535897932384626。学生左记右记记不住,愁苦万状,抓耳挠腮。其中有个机灵点的,名叫连象,眼珠一转,计上心头,他把数字用谐音编成"打油词",一记就记住了,又快,又准,又有趣。他把此法传给其他同学,同样见效神速。夕阳西下,先生深一脚歪一脚地回来了。满以为可以借机好好教训教训这帮叫他烦心费神的小家伙。不料,一提问,个个对答如流,先生不禁狂喜。不过,一追问之所以如此多快好省的原因,却差点把他气得休克过去。原来,他们背的打油词是"山巅一寺一壶酒(3.14159),尔乐苦杀吾(26535),把酒吃(897),酒杀尔(932),杀不死(384)乐尔乐(626)。"是骂先生呢,汲先生岂能不急!
你看,这样记法,比简单的重复重复再重复,是不是好多了?你自己也可以试一试,看是否也可以易如反掌地将它拿下。
如果你也觉得意犹未尽,还可以看下面的故事续集,把圆周率记到第50位小数,在原来22位的基础上再加上4338327950288419716979715058。打油词的故事背景是这样的:学生们见酒中投毒的办法未能成功,就在先生下山之时,施起法术,动员山上的鲜花一齐飞向先生。先生一惊,酒壶落地,踩在上面,一个趔趄,跌下悬崖,几乎上了西天。睁眼一看,原来掉进了冰窖中,里面有个老道正在炼丹。先生摔伤了,向道士讨药医治。浑身发冷,所以又要讨酒暖暖身子。词曰:"此山山花杀尔去(4338327),酒壶令尔白白死(9502884),要求吃药(1971),老朽吃酒吃一壶(6979715),冷(0),我怕(58)"
我国著名科学家茅以升在83岁高龄这时仍能背出圆周率小数点以后100位的准确数值。日本索尼公司的职员寄英哲能记到15151位,为此他花了10个月的时间。人们曾对此惊叹不已。现在,你是否仍旧认为他们这样的成绩令我们普通人觉得可望而不可及呢?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佛教有云:"一阐提亦可成佛",所言甚是。
当然记到22位也好,50位,100位,15151位也好,就其实用价值而言显然没有多大意义。但此事本身却可给予我们不少有益的启示。我们除了可以看到人的记忆力的开发具有比我们通常认为的那样广阔得多的前景之外,还可以从方法上学到许多可以在记忆其他知识时为我所用的原则和技巧。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故事中的记忆过程之中包含了许多记忆的规律和方法。解剖这只麻雀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提高记忆效率的基本原理。
在故事中,那个连象实际上采用了一种千百年来一直为一些人使用并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我们可以称之为联想记忆法。尽管其中融合了许多其他的方法,但联想是其中的关键性因素。
这种方法为什么特别有效?一句话,因为它合乎心理活动的客观规律。
1.让蜘蛛趴在网上
蜘蛛如果只用一根丝吊起来,这根丝一断,它就会摔下来。聪明的蜘蛛把丝织成一张大网,自己趴在上面,用爪抓住许多丝,这根断了,还有另外许多根连着,支撑着。所以它可以在空中如履平地,行动自如。
知识如蜘蛛。如果学到的知识孤立地存在,很快会下沉到意识的深处,需要时提取困难。如果用几条线把它和其他知识连起来,知识就被挂住了,不容易下沉,即使印象模糊,还可以通过线索方便地把它提出来,迅速准确,有条不紊。联系越多,线索越多,记忆越牢固,回忆越方便。
在故事中,数字、老师、和尚、酒、花、道士之间本无任何关系,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但是,经过处理,它们在故事中形成了一个整体,织成了一张线索的蛛网。记住故事,就记住了数字。想到任何一个因素,就会联系到故事、打油词、数字。回忆数字时如果记不起来了,想想故事就可以方便地恢复记忆。
联想有利于记忆,这是心理学家普遍的共识。美国的詹姆士说:"一件在脑子里的事实,与其他多种事物发生联想,就容易作好记忆。所联想的其他事物,有如一个个的钓钩一样,能把记忆着的事实钩出来。当记忆从表面向下沉落的时候,这种钓钩便能把它钓上来。"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早在古罗马时期这一规律就已被一些演说家纯熟地应用于实践中。为了记住头绪纷繁的演讲思路,他们把要点和家中的器物相联系。比如今天要讲四个方面的问题:奴隶、税收、犯罪、战争。家中经常用于记忆的东西依次有:门前石狮子、门上的锁、门内大树、树上的鸟窝等等。也许他会这样想:石狮子张开血盆大口要吃掉他,幸亏"奴隶"及时赶到,一剑刺在它的肚子上,狮子大吼一声,落荒而逃;门上铁将军把门,是因为院中堆满了黄金白银,这都是收"税"收上来的,怕人见了会起歹意;大树上有一根旁逸斜出的粗枝,上面吊了一个人,遍体鳞伤,他因"重罪"而受鞭笞,而所谓"重罪"也许只是在见到贵族的时候没有行礼而已;鸟巢遭到老鹰的袭击,摇摇欲坠,老雀为了保家卫穴,奋起抵抗,双方燃起了麻鹰百年"战争"的烽火狼烟。这样在上台演讲时,他的脑子里就会始终有一条线,依次串着要点,思路清晰,繁而不乱。有时候,要点也许不只4个,而是10个、20个。那也没问题,既然他是贵族,器物自然不会仅此而已,还可以扩展到餐桌、酒杯、夜壶什么的。即使穷,也没有关系,反正一想即可,不必真的付钱买来放在家中才可以想。这种方法有人称之为"罗马居室法"。后面我们还会把它应用到我们这个时代的记忆中去。
2.无中生有
这里有两组字母,请分别记忆一下,然后默写,看一下哪一组记得快,哪 一组记得准。
第一组:Bi zi zhang zai zui de shang mian hu zi zhang zai bi zi de xia mian.
第二组:Ed ke kswlj iek jei kd skeiw jdsi ls jw diedj lss ke ik dd efs iefst.
两组字母数目相同,但前者显然记得又快又准,而后者又慢又费劲,还不容易记准,忘得也快。因为前者字母组成汉语拼音,整体上是两句有意义的话;而后者,各个字母孤立地存在,前后之间毫无联系,整体上没有任何意义。
大脑的脾气就是这样,有意义的东西一见倾心,记得快、准、久,无意义的则拒之千里,记起来慢、难,转眼就忘。
即使是有意义的知识有的人在记忆时也不注意通过领会意义来加深记忆,而象背百家姓似的机械重复。这样不靠理解、不抓知识的联系的机械重复强行记忆,就叫机械识记。
相反,有的人,即使是记忆本身并无任何意义的材料,也会人为赋予意义,无中生有地创造含义,建立联系,而对有意义的材料,则会更加深入地挖掘、利用它的意义,或也通过赋予意义加强记忆,这种方法,就叫意义识记。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通过实验证明:记忆12个无意义的音节,平均要复习16.5次,记忆36个无意义音节,则要54次,而记忆480个音节的六节诗,只需复习大约8次即可成诵了。有人统计,记80个无意义、不连贯的单词比背80个字组成的诗 要多费10倍的精力。
有的人,甚至有的心理学专家,尽管知道应该尽量避免机械识记,但在涉及到那些不易理解的或无意义的知识(如人名、地名、数字等)时,却又认为"只能采取这种方法",似乎无意义的学习内容和抽象、"深奥"的内容成了机械记忆的"最后避难所"。联想记忆法则把这种费力不讨好的方法从最后避难所里驱逐出来。有意义的要,无意义的更要意义识记;理解的要,不理解的也要意义识记。这也是联想记忆法的成功因素之一。
有人问过茅以升,这么大年纪还能熟记圆周率到100位小数的秘诀何在,茅先生说了七个字:"重复,重复,再重复。"寄英哲记到15151位,也是靠的重复,所以用了10个月之久。可是前面的介绍足以说明,任何人使用联想记忆法,都可以很轻松地记到50位。一般人,即使加上自己编码多花一点时间的因素,1小时记住50位,也是相当保守的估计。假设记到15151位,也不过用到303个小时而已。即使再花上同样多时间来复习,也不过区区606小时。况且经过训练,编码速度会大提高,而且使用科学的复习方法,复习的时间远远少于学习所用的时间,所以606小时的估计仍是相当保守的。即便如此,以每天记忆4小时计也仅仅用5个月就可以完工了。而达到茅以升的记忆标准,总共需要的时间,顶多不过4小时而已。
数字的记忆往往令许多以记忆力超群的人也望而却步,因而通常被作为记忆力的试金石。数字记忆尚且如此简单,何况其他。
比如人名,尤其是洋人名,似乎难记,所以有人说遇到此类知识只好机械一下。其实人名不仅本身往往大有讲究,寓意深广,参透含义之后记忆十分方便,而且即使人为地曲解,赋予含义,也是一件相当容易而有趣的事,记忆起来并不费力。于得水,就是鱼儿入水,吉祥如意。牛得草,自是丰衣足食,温饱不愁。有个人叫朱大年,叫了半辈子,忽然要改。猪到了大年,不是该杀么?干脆改个朱初一,离死期还早着呢,再说天天初一,也许就永远不杀了。高尔基,令人由"高耳鸡"联想到"矮脚鸡",两个一耳一脚,一上一下,一长一短,相映成趣。拉札诺夫(保加利亚心理学家,超级学习法的倡导者)令人想到他是个恐电症患者,一拉闸就哆嗦,才叫"拉闸懦夫"。车尔尼雪夫斯基令人想到一辆车陷入泥中,天又下起大雪,"斯基"多着急啊。史密斯到了门第观念音容宛在的中国,不必趾高气昂,你祖上不就是一个打铁的吗?Smith就是铁匠,而且还是Blacksmith黑铁匠。
其他难解的名词、概念,也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拆得面目全非,编得趣味盎然,在欢声笑语之中将硬骨头啃下,绊脚石踢开。这种记忆的方法虽然可以称之为意义识记,但稍稍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意义识记,因为它采用的意义多数情况下不是学习对象内在的,而是人为附加的,吃柳条子出簸箕--肚里编的。
3.神游字外
同样一件事,听说过,读到过,与目睹过、亲历过相比,后两种更能留下深刻得多的记忆痕迹。"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学习过程中,大部分时间,我们都在接受间接的经验。前人积累,我们继承;前人实践,我们来听,来读。根本不可能每个事实都去目睹,都去亲历,都去实践一番。
但是幸好人的大脑天生就有"神游"的本领,眼不能看的,可以用脑去看;耳不能听的,可以用脑去听;身不能历的,可以在脑中去经历。上下五千年,瞬息可以穿越;纵横千万里,历历如在眼前。文字不过是把活生生的世界用一种平面化的符号的形式蕴含在里面了,善读者看到的不仅仅是文字的铁画银钩,而且有它们背后的立体、动态、鲜活的多彩世界。一段文字就是一幅画,一部电影。即使是本来极其抽象的知识,也可以设法用形象来表示,加以处理,使枯燥的生动起来,平面的立体起来,静止的活跃起来,平凡的惊心动魄起来。
联想记忆法就是这样,形象的就去"看",去"听",去"经历";抽象的就给它一些形象。记忆时看到的是字,想到的是形象;回忆时想到的是形象,表述时用的是形象代表的抽象原型--文字。
在前面的故事中,数字本来是抽象的,编成故事,就有了形象。记忆时,透过数字,看到了连绵的青山,听到了古寺的钟鸣,闻到了馥郁的酒香,体会到了先生时而狂喜、时而哀伤、时而恐怖、时而悠然的心路历程……你仿佛感到精神离开躯壳,到了山上,进了寺中……不知不觉中,整个故事已经深深地印在了你的脑海中,而原本十分令人头疼的一长串数字也象扎了根一样,要从脑中拔除它,恐怕也不容易了。当你回忆时,自然而然地会想到故事,记起口诀,还原成数字。仿佛不是你从茫茫脑海中钓出来的,而是从大脑的泉眼当中汩汩地冒出来的,堵也堵不住。
在记忆时,运用想象,注重形象,创造形象,借助形象这一中介挂住知识,是联想记忆法的第三个"秘诀"
4.哪里没有兴趣
哪里就没有记忆
快乐的记忆永远不忘 ,讨厌的记忆眨眼消失。相信这是人们从经验中得出来的不争的共识。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 孔子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都是这个道理。兴趣的有无,绝对是学习、记忆过程中举足轻重的因素。
学习如果充满了趣味,有谁还会厌学呢?记忆如果洋溢着乐趣,大脑皮层就会产生更强的兴奋中心,主动积极地去参与学习、记忆。注意力更集中,思维更活跃,效率更高,保持更久。
联想记忆法显然使枯燥的知识变成了有趣的,使记忆过程充满了意想不到的情趣。创造出的形象,或奇特,或风趣,成为取之不尽的快乐源泉。
联想记忆法鼓励使用者在记忆中尽量把知识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建立联系,这就更加增强了记忆的趣味性。日本有个叫青柳修道的人,在辅导六个儿女成才的过程中,摸索出一套基于联想的记忆法。比如对于车迷,他会建议他把需要记忆的东西概略地用小字写在汽车广告画上挂起来,时常欣赏品味,就在赏车的同时记住了挂于其上的知识。"爱屋及乌",爱车也就把爱顺便扩展到了车上的ABC或点线面上了。这样就使记忆成了逍遥自在的活动。
其实,即使不加要求,人们在联想时,也往往首先想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这样,联想记忆就是不断地与你的兴趣中心打交道,自然容易乐此不疲。
古人常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现代人也往往引以自励。但是,掌握了记忆的技巧之后,你会体会到学习的另外一种境界:"书山有捷径,学海乐无穷。"
需要多说一句:体味其中真趣,要有一颗童心。有的学生反馈说,已届成人的他,用这类有如幼儿过家家的方法来学习,打心眼儿里觉得幼稚,总有排斥心理。如果你也"大人所见略同",奉劝阁下想想两位前人:一是苏东坡,人家"老夫"还会偶尔"聊发少年狂"呢;另一个是我们的总工程师,他几乎把那句民间俗语变成了他的口头禅,"不管白猫黑猫,逮住耗子就是好猫"。再想想两个"何必":一是何必人未老而心先衰呢?二是何必自讨苦吃,放着自在不自在呢?若是乐在其中,幼稚一把何妨?
5.大脑不再"滑轮"
机械识记时,往往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口里念念有词,意识早已不知所踪了。表面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梁也悬了,股也刺了,可是心也早已"不在焉"了,结果知识如流水,大脑似漏斗,装来装去半滴留不住。
而联想记忆法总叫你的大脑闲不住,遇到无意义的,你要给它找个有意义的"代理人";遇到抽象的,你得给它涂脂抹粉弄出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形象来。忙活完了这些,还要拿出媒婆的本事来,把风马牛八竿子打不着的东西都撮合到一块儿,然后编出个连自己都不相信的"瞎话",好叫大脑愿意把它们留住。复习的时候,又得想故事,"放电影",又得把故事中暗含的知识原型给剔出来,还之以本来面目。哪还有闲工夫开小差?
思维越积极,记忆越深刻,效果越持久,这是心理学实验证明了的普遍规律。
联想记忆法不仅能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