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
注重把握知识体系
【学习提示】本讲阐述的是知识量与质之间的关系,说明从掌握知识体系入手来掌握知识的重要意义。学习本讲以后,同学们应自觉地寻找所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在头脑中建立知识的网络。?
?
石墨和金刚石的化学成分都是碳元素,然而二者的硬度、光泽等物理性能却大相径庭,因而价值也相差悬殊。二者的区别,关键在于结构不同。人所掌握的知识也如此,结构不同,知识的质便不同,因而表现为学习的效果不同,人的能力也不同。因此,学习知识应该注重把握知识体系。
一、把握知识体系的意义?
1.从把握知识体系入手学习知识,更有益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诗句。一般人读上几遍,就能把它默写下来。如果这首诗中的28个字是杂乱无章地排列着的话,想把它默写下来那是很难的。学习外语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那些出现在课文中的单词和语法容易记住,而且经久不忘,而那些单独记忆的单词和语法则容易忘记。学习其他知识也一样,通过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来把掌握知识,通过掌握规律、通过掌握知识体系来把握知识,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消化和吸收。?
比如,老师给留的作业是背诵金属活动顺序表,有的同学背得滚瓜烂熟,但这个表是什么意思他不知道,这个表的作用是什么他也不知道,课后的相关习题当然也就不会做。这是因为他没有把这部分内容放到整体中去,而只是孤立地去背诵了。相反,那些学习得法的同学,在背诵金属活动顺序表的同时,充分地了解这个表的用途是什么,它的含义是什么?知道了它是置换反应能否进行的判定条件以后,进而了解置换反应是一种什么样的化学反应,这种化学反应与其他化学反应类型有什么本质区别。如此学习起来就显得轻松自在。
2.把握知识体系,才能突出重点,不杂不漏,真正使书“从厚到薄”
许多学习较差的同学都有这样的感受:书已经看过好几遍了,打开书感觉没有什么是不熟悉的,一合上书又说不出来书上写的是什么。老师说,哪里不懂赶紧问,他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好问的,几乎一个问题也提不出来,可是,一到了考试就露了马脚,甚至一些最基本的知识都没有理解透,甚至考的就是教科书上的例题他都不会做。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完整地把握知识体系,在头脑中没有真正建立起知识网络,许多需要在大脑中立即再现的知识还停留在简单的再认阶段。这样的同学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就像傻子猜谜,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科学的学习方法应该是,一边学习一边理解记忆,归纳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明确哪些知识是“点”的知识,哪些知识是“线”的知识,哪些知识是“面”的知识,然后把这些知识归纳成网络,从书本上移到纸上,再从纸上移到记忆中,最后用已把握了的知识去解题,提高基本技能。这样,既可避免记忆过多没有用的知识,又可以防止把有用的东西漏掉,即所谓“不杂不漏”,从而真正实现使书“由厚到薄”,直至把书“扔掉”。?
3.完整准确地把握知识体系,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蜘蛛之所以能随时捕获小虫,是因为它那个网的结构是联系得很好的,假如它东吐一丝,西挂一缕,那就很难捕获飞虫。学习也是如此,把握了知识体系,才能使知识更好地发挥效能。
那些比较严肃的考试总要有一两道题是考学生对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的。考分能否拉开档次,关键在于这些题了。
当你完整准确地掌握了知识体系后,再适当地做一些习题,既可以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有助于提高对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还可以增加解答难题的经验。这样,不论解答什么题,只要不超纲,都可以游刃有余。?
有些同学不注重把握知识体系,知识有的烂熟于心,有的似懂非懂,知识的网络千疮百孔,偶尔单元考试、阶段考试可以获得好成绩,一旦涉及到综合技能就显得力不从心。一些难题解答不出来,或解答得不完整,不是因为“全不会”,而是因为“会不全”。?
也有一些同学在头脑中知识网络尚未形成之前,就去花费大量的精力抠难题,这实际是在舍本逐末,当然也是不明智之举。
二、把握知识体系的方法?
1.单元网络法
所谓单元网络法就是把所学过的知识根据其相关度归纳成知识的网络,把这些密切相关的知识看成是一个单元。到了总复习时,这些小单元又可以归纳成大单元。这样归纳出来的知识网络看上去一目了然,记忆起来也简单明了。
例如,初中一年级的思想政治课,是学习社会主义公民政治思想品德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做“四有”公民,两册书所有内容都是就此展开的。因此,这些内容可看成是一个单元,可用单元网络法归纳为:?
公民常识
这张网络中的内容,既是这个“单元”的重点,又反映出这些知识相互间的联系。如果需要的话,这张网络还可以进一步往后延伸。例如对“五爱”的内容可延伸为:?
爱祖国
爱人民
爱劳动
爱科学
爱社会主义?
又如,初中二年级代数因式分解一章的知识,要求掌握的内容有:①因式分解的概念,即什么叫因式分解;②因式分解的方法,包括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和折项、添项法,其中公式法有五个公式。这些知识可用单元网络法归纳为:??
因式分解?
对于因式分解的方法,还可以编成口诀去记。即:?
首先提取公因式,?
其次考虑用公式,?
十字相乘排第三,?
分组分解排第四,?
几法若都行不通,?
拆项、添项试一试。?
掌握了这些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后,再进行习题演练,无论什么样的因式分解题都可以解开。?
有些同学可能会感到,把这些内容从教科书中提炼出来有一定的难度,实际上只要你注意观察就会发现,网络中的大部分内容能从教科书的目录里或章节题目中找到。再注意读一读书的前言、单元提示,还可以明确网络中的知识重点。这样一来,就实现了“厚本儿变薄本儿,薄本儿变张纸儿”的飞跃。? 不仅是思想政治课和数学课的内容可以采用单元网络法,其他学科的内容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这样,在老师指导总复习之前,就把书的基本内容吃透了,既省时又省力,还可大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2.整体输入法
对于教科书中一篇文章或一章一节的内容,首先从一定的高度俯瞰,看它表达的是什么意思,然后再去记忆、消化、吸收。这样去整体输入,不仅有利于把握知识体系,突出重点,而且能增强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效果。?
例如,一篇描写北京的记叙文,你想把握它,可先把这些文字叙述转化成一幅幅图画,这时你头脑中出现的不是文字、语言,而是一幅幅生动活泼的画面。首先是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主要建筑物,其次是北京的风景、名胜、古迹,第三是北京的现代建筑和交通,第四是北京的文教和科技……这样转化成若干幅图画后,无论是复述文章大意,还是背诵全文,都要比一句一句去死记硬背轻松得多。背诵《桃花源记》等古文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不仅是写景的文章可以转化,其他类文章也可以转化,只是转化的形式不同罢了。比如,叙事类文章可以转化成情景,说明类文章可以转化成实验场景,说理类文章可以转化成道理。转化以后再整体输入。
3.分解法
在记忆、理解概念时,令同学们头痛的是那些限定词比较多的概念。例如:?
法律是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是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工具。?
这个概念中的限定词丢掉哪一个也不行。要准确、完整地把握它,可采用分解法,将其分解成若干个点来记。?
仔细观察一下便可发现,这个概念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说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规范呢?这里面可分解成三点:①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②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③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把这三点连接起来即为:法律是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这个概念的第二层意思是说法律是一种工具。是一种什么样的工具呢?是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工具。这里面也包含着两个点:①统治阶级,②治理国家。
分解法对于概念题、简述题都比较适用。?
4.记忆段旨句法
段旨句是文章中能够反应其所在自然段宗旨的句子,起统领全自然段的作用,有的以小标题的形式出现,有的处于自然段的第一句,也有极个别的处于该自然段的文字叙述之中。?
学习文史哲知识,想把每个自然段都原原本本地背下来,是十分困难的,而解答论述题、简答题时,要求“理论先行”,因此,要把握这类知识体系,可采用记忆段旨句法,在记住段旨句的前提下,对每一层次的内容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去叙述,去发挥,或者直接举例说明,可以收到省时、省力不丢分的效果。??
做人、做事讲究识大体,学习也要识大体,把握知识体系便是学习的大体。培根说:“我们不能像蚂蚁,只是收集;也不可像蜘蛛,只从自己肚中吐丝;而应像蜜蜂,既采集,又整理,这样才能酿出香甜的蜜来。”知识的“蜜”要靠你自己用脑去酿。?
思考题:
? 1.把握知识体系的意义是什么??
2.把握知识体系一般采用哪些方法?这些方法各适用于记忆什么内容?
? 3.试用单元网络法归纳出本书第1讲《求知三要素》的基本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