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脑记忆论坛

右脑速读记忆方法
主题:超级记忆四进程
回帖:在日常生活中,要从“观人于微”、“观事于微“、”观物于微“着手锻炼,从观察速度、广度、深度这三个方面努力。
但这些仅仅是观察的一般方法以,如果具体要观察到某一图景,却还有具体的方法。
例如要观察日出,如果只是一般地粗略说出红霞万丈,朝阳东升,那毫无疑问是看不到细处。关于观察大自然风貌的屠格涅夫,他观察得非常细致:从太阳与云的关系、太阳本身光和热的变化、周围云霞的色彩变化等因素来观察,结果得出一幅十分精细的具体的画面,试看他的一段文字:
朝阳初升时,并未卷起一天火云,它的四周是一片浅玫瑰色的晨曦。太阳,并不厉害,不像在令人窒息的干旱的日子里那么炽热,也不是在暴风雨之前的那种暗紫色,却带着一种明亮的而柔和的光芒,从一片狭长的云层后面隐隐地浮起来,露了露面,然后就又躲进它周围淡淡的紫雾里去了。在舒展着云层的最高处的两边闪烁得有如一条闪闪发亮的小蛇;亮得像掠提耀眼的银器。可是,那跳跃的光柱又向前移动了,带着一种肃穆的欢悦,向上飞似的拥出一轮朝日。
作者的观察多么细致。作者观察的焦点主要抓住太阳渐渐升起几个阶段,给云层带来的变化,以及光线的变化。他抓住这一点,就使整个画面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观察的顺序反映了一个人头脑中的条理性。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从浅到深或从深到浅,从静到到动或从动到静,等等,无不是这条理性的表现。
注意力和观察力是记忆的双翼。善于观察的人,容易把握事物的基本特征,对观察过的事物记忆深刻。在实验课上进行物理或化学实验,观察能力强的学生收获就比观察能力弱的学生大得多。创造性的活动更需要良好的观察力。许多有巨大成就的科学家,都具有非凡的观察力,一些科学家能滔滔不绝地说出许多事理,甚至许多事物的细节,也是得益于他们精细的观察及思考。例如巴甫洛夫廉洁提倡“观察、观察、再观察”,并把这作为座右铭,刻在他实验室的门墙上。达尔文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一个求知者,对周围的事物观察得越精细,越全面,就越能发现问题,越能对事物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促使自己不断地思考,智力就会相应地发展。思考的过程就是大脑神经细胞兴奋、新的暂时神经联系形成的过程。从脑生理机制来看,这种有利于记忆。比如一个刚学植物知识的一年级学生观察种子的发芽,并不公是视觉器官感受事物形态后直观反映到大脑。当他在观察中发现,没的培养环境,有的种子发芽,有的不发芽,将观察到的情况作对比,就会由思考而认识到种子发芽的条件是必须有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和足够的水分。在观察芽的各部位时,关于种皮、子叶、胚芽、胚根的已有知识,重新在他头脑中活跃起来,参与对新事物的分析判断,促使了进一步的思考。伴随着观察、思考、理解、再思考的过程,知识就被牢牢地记住了。
要想获得较好的观察力,必须掌握观察要领。
(1)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任务,没有明确的目的任务就没有注意力的集中。如同我们漫游百老汇大街,所见到千千万万的人与物都没能留在脑海里,印象中只有满街模糊的脸孔。又如在旅游活动前,老师嘱咐学生注意观察,回来后写作文。由于没有明确说明写什么,一些学生事先又不会拟定计划,所以尽管看到了许多东西,但却写不出好文章来。
(2)观察要有必要的知识准备。这是因为观察伴随着思考,思考需要有关的知识作对比、作判断依据。
(3)要有周密的观察计划。外界是事物在不停地运动变化,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使得我们要观察的对象也随之出现、变化、消逝。因此,有意识的观察应配以周密的观察计划,免得到时候因事物的变化而手忙脚乱。例如学生带着写《欢乐的节日》的作文任务去参加节日活动。事先就要计划好怎样观察节日的气氛,怎样观察活动场面,怎样观察一些细节来表现人们的欢乐心情。否则,回来只有写一些“人群招展、掌声雷动”之类的词语,一些最有表现力的细节,如人物的神态、动作等都没观察到,文章就显得空洞无物。
除上述三点外,在观察中还要注意实事求是,与自己原先设想不符合时要尊重客观事实,多问几个为什么。
要想提高观察力,最重要的是多实践。各行各业的人都可职工作去锻炼观察力。如中学生在做大量的实验、写观察日记、写说明文之前,都可以事先作好知识的准备和观察计划,然后才着手。一般的观察步骤是:
1.先观察全貌,得出总体印象,找出总体特征;
2.找出总体中各个组成部分的特征及相互间的关系;
3.观察各个部分的重要细节。
下一楼›:观察力训练
训练4
随意选择身边的一个东西,仔细把它看几分钟,然后等上大约一个钟头 ..
‹上一楼:想象力训练
训练2
拿一张纸,写上一个自己感兴趣、比较了解、积累了较多知识的题目。 ..

查看全部回帖(13)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