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读的基本原理
速读(rapid reading),或称“快速阅读”,现大多叫做“全脑速读”。科学原理早已提示: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部分,各自分管并对不同的信息内容处理:其中右脑主要是对图形和图像进行记忆和加工,而左脑主要是处理诸如逻辑、数字、文字等非形象化的信息。科学研究已经证明:人类进行传统阅读时,主要使用左脑的功能;而在采用“速读”方式阅读时,则充分调动了是左右脑的功能作用,各自发挥左右脑的优势共同进行文字信息的形象辨识、意义记忆和理解,所以“速读”又被称之为“全脑速读”。
从阅读方式来比较。我们一般可以把阅读分为两大类:一是传统阅读法(俗称为慢读),即按照字、词等少数几个单字为单位逐个阅读;二是快速阅读或称“速读”。它是将被阅读的文字以组或行、块为单位进行大小不一的整体阅读,而“组”或“块”内所包含的往往可能是词组、半行、一行、多行甚至整页内容,它是一种让我们能够从文字材料中迅速接收信息的阅读法。
在传统阅读法中,书面的文字信息对眼睛产生光学刺激之后,视网膜要把这种物理过程转化为神经活动的生物过程,传送到大脑的视觉中枢,由视觉中枢处理后再传达到语言中枢,语言中枢再传递到听觉中枢,最后由听觉中枢传输到记忆中枢。这是一个自己读给自己听的过程,即使是高水平的默读也是如此,只不过外部动作控制得比较好罢了。所以,一般人在(以传统阅读法)阅读时,实际上是在“读书”,而不是在真正“看书”。
快速阅读则是一种“眼脑直映”式的阅读方法:“它是将书面的文字信息对眼睛产生光学刺激之后所产生的整体文字图像,直接传送到右脑以图像的形式记忆住,之后再由大脑将文字图像解析出来”的阅读方法。速读这种“眼脑直映”式的阅读的方法省略了语言中枢和听觉中枢这两个可有可无的中间环节,即文字信号直接映入大脑记忆中枢进行理解和记忆。这实际上是一种单纯运用视觉的阅读方式。所以说“眼脑直映”式的快速阅读,才是真正的“看书”。
当今的许多人对这一点感到疑惑,以为自己没有这种能力。其实,快速阅读法只是将人们对图像的识别方法运用到文字的阅读中去,改变人们多年来形成的传统阅读习惯,这是都完全可以达到的,也是人人都能学会的新的快速阅读习惯和技能。由于人的思维进行得非常迅速,特别是使用内部言语思维,有很强的跳跃性、简缩性,常常是一闪而过。但是在传统阅读法中,因为文字信息在到达大脑记忆中枢的过程中,一定要有听觉中枢的参与。由于听觉中枢要将文字转化为声音,而声音又只能一个一个“串行”式的传输到大脑。所以,传统阅读法不能很快、很大量地提供给大脑足够的信息进行处理,这样一快一慢,两者不能协调运作,效率当然就很差,阅读速度自然受影响和牵制而快不起来。
快速阅读是一种“眼脑直映”的科学运用视力和脑力的方法,这种“眼脑直映”式的阅读方法省略了语言中枢和听觉中枢这两个可有可无的中间环节,将文字信号直接映入大脑记忆中枢进行理解和记忆,所以,眼睛所看到的文字可以如同图像一样,一眼所看到的文字信息同时“并行”地进入大脑中枢,以与大脑思维速度相匹配的速度供给信息,使二者的工作协调,趋于同步,这就是快速阅读效率极高的的主要原因。
人们普遍认为,延续了几千年的细嚼慢咽的精读,是理解记忆最好的阅读,这一方面是中国几千年形成的一种阅读习惯,既有它合理的存在依据;另一方面又是一种思维的误解,人们往往把理解和记忆混淆的结果。虽然精读利于理解,但却是最不利于记忆的阅读。其原因就是精读的过于缓慢的节奏和大脑处理信息的节奏差距太大,两者不协调,不匹配。而快速阅读却相反,一方面,它是利用人脑对图像的超强记忆能力来整体记忆摄入的文字;另一方面,它运用经训练后所具备优良的超宽视觉能力,大量和快速地摄取文字信息,使得它提供信息的速度和大脑处理信息的节奏更接近,更容易协调和匹配,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处理大量的文字材料。所以经过严格、科学、系统地训练的快速阅读,其理解记忆水平比传统阅读的理解记忆是毫不逊色的。一个技巧熟练的快速阅读者,在速读时的理解记忆效果也是相当好的。所以速读是最有利于记忆的阅读。
通过以上阐述我们可以看出,快速阅读是一种纯粹运用视觉的阅读,是一种讲求效率的阅读,是一种更符合人的思维特征的阅读,同时是一种节省视力和脑力的阅读,是一种更有利于记忆的阅读。掌握了速读技能的人他能以超过平常人十倍、甚至几十倍的速度进行阅读,换句话讲就是“一目多行”速读高手甚至可以达到“一目十行”。如一般人的阅读速度平均为(200~500)字/分钟,而掌握 “速读”技巧的人能以(2000~5000)字/分钟的速度阅读书籍和资料,熟练者则可达到10000字/分钟的速度。速读是一种充分运用视觉感官的阅读,是一种更符合人们思维特征的快速、高效阅读方法。它能节省视力和脑力,更有利于记忆。速读法并不神秘,它只是将人们自身就具有的对图像的识别能力运用到文字的阅读中去,从而改变了人们多年来所形成的传统阅读习惯。
速读是在其快速阅读的目的性更明确、自身的注意力更集中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是通过科学用眼和科学用脑,快速而有高效地获得知识信息的一种阅读方法。速读的要领是:要用眼睛读,不要用声音读;在阅读文章时,将所看到文字直接在大脑中唤起意识。阅读时人的眼睛处于运动和停顿的交替过程中,只有在眼停时才能感知字句,每次眼停时感知的文字量愈大,阅读的速度就愈快;眼停的次数越少,阅读的速度也越快。换句话说,阅读时要尽量摄入较大的文字信息量,每次眼停时不是感知一个字、一个词,而是要感知整句话或整段文字。只要科学用脑,读思结合,养成习惯,就能迅速掌握速读方法并运用得得心应手。而在快速阅读的语言学家们的长期不懈研究后最终发现:人的左右脑机能特质是快速阅读的主要基础。
语言活动是最高级的思维活动,是人类特有的现象,是人类与动物的一个本质区别,也是人类最基本的交流方式。据神经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说明,两个大脑半球具有明确的分工(具体分工前面已经表述),在大脑两个半球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时,整个大脑作为一个统一实体进行活动。而在两侧大脑之间的联系被切断后,只要大脑各半球内部结构没有破坏,每侧大脑仍然以其固有的方式实现其功能。这就是大脑机能分担论的主要观点。
我们习以为常的传统阅读法,实际上就是音读和默读。音读是指按照实际发的音一个一个的读文字。默读也是一种音声化现象,不过口不出声而是在头脑中进行而已。也就是说,这不是在视觉抓住时就认知的,而是由听觉来确认的。音读也好,默读也好,都必须在听觉的反应下认知。语言是有一个一个的音组成的,而且必须顺次发音,发每一个音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可见,以听觉来认知远比视觉认知浪费时间。加上视觉认知和听觉认知的速度不一样,这就使视觉的收容过程受到听觉认知的干扰,本来可以一瞥而过的,也不得不反复认知,以致阻碍阅读的自然发展,耗费不少时间,并干扰了正确的阅读。所以,要想读的快,就必须排除音声化。所以,最好能把头脑中的音声化完全排除掉。可以彻底摆脱靠听觉来确认的习惯,使视觉功能不再受一个个音组成的音声化现象的束缚和干扰,而获得彻底的解放。于是,脑的视觉性语言中枢功能就在彻底解放中获得明显的反展,也唤醒了大脑卓越的潜在功能.所以,阅读应该是一种纯粹的视觉性行为,是可以由善于处理视觉信息的右脑来出色的完成的。这样,由右脑承担综合视觉性印象的部分,由左脑承担综合意识性印象的部分,使阅读中的理解有了双管齐下的功能,当然有卓越超群的效率了。由于人类本身就具备快速阅读的生理、思维和语言等各种基础条件,只要学会正确方法,坚持长期训练,每个人都会掌握或具备快速阅读技能。
快速阅读的起源和在国外的发展情况
①.现代速读术的起源
快速阅读首先起源于美国,适应20世纪初的“经济巨浪”和“文化巨浪”的冲击,社会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的形势而产生。当时,出版物猛增,读者若依靠传统阅读法来阅读,便不能不堕入茫茫书海之中,被信息淹没。然而,初期的速读研究进程十分缓慢。后来一次模仿性试验使人们认识到眼睛的瞬间感知能力的巨大潜力,从而,解决了速读的基础问题---- 眼睛具有对文字的高速识别能力。
当时,美国空军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发明了一种叫做速视仪的装置,训练飞行员对飞机的识别能力。他们惊奇地发现,当小得像一个斑点似的飞机图像以1/500秒的速度在屏幕上显现时,经过训练的普通人都可以分辨出来。当阅读学家得到这一信息后,马上意识到,这是对快速阅读有重大意义的成果。他们决定把这一成果应用到快速阅读训练当中,并照猫画虎地使用上述装置和方法。他们也发现:当逐渐缩小字母尺寸和缩短显现时间,直到屏幕上同时显现出四个非常小的字母而显现时间只有1/500秒时,受训者仍可以辨认。这一结果证明,经过训练的普通人可以在一分钟分辨12万个字母,如果按每个单词平均6个字母来计算,就相当于2万个单词;而美国人的平均阅读速度——每分钟200个单词,只是其1%。可见,人在阅读速度方面的潜力是相当巨大的!
②.在美国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美国经济、科技、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快速阅读开始进入推广阶段。最初,是举世闻名的哈佛大学开办了第一期快速阅读训练班。在其带动下,这种训练班很快在各地的大、中、小学校中普及,国家和各种基金会纷纷投资,集中一批专家学者专门进行研究和推广,并创办学校,出版专著,设立学位,使这一新学科很快茁壮成长起来。现在,美国有专门研究和传授快速阅读的速读学院,可以为学习者授博士学位,现代化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也在快速阅读训练中发挥其作用,使训练的过程更富于趣味性,更多姿多彩,也更易于见成效。
目前,美国80%以上的高等院校都开设有快速阅读课程,许多中小学校都把快速阅读列入教学计划,使学生尽早掌握这种高效率的学习方法和工作方法。由此可见,快速阅读这一新兴学科在美国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并已具备了相当高的学术地位。
③.在欧洲的发展
在英国,剑桥大学应用心理研究中心引进了哈佛大学的教学方法,并进行了改进,利用电影胶片的长度来控制银幕上的阅读材料的显现时间,采用电影教学的方式开办成人快速阅读训练班,使这一方法有了新发展,推广的步伐更大些。
在法国,1966年在巴黎成立了国际速读协会,许多学者从语言学、心理学、生理学、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研究阅读的本质、阅读的心理特点以及阅读效果最优化的问题,用以解决读物设计、阅读指导等具体问题,并设计出各种快速阅读和快速学习的训练程序。同年,《快速阅读课本》被定为教科书向全国发行。到20世纪70年代,快速阅读法在法国成为独立学科,并把它列入国家重点科研项目。80年代初,法国在全国的小学校推行“创造性阅读法”,其目的在于利用儿童掌握的文化知识及其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他们独立阅读的能力。
④.在前苏联的发展
前苏联也是开展快速阅读研究和推广比较早的国家。早在20世纪20年代,列别利斯撰写了《脑力劳动入门》、波瓦尔宁撰写了《如何读书》、乌斯诺夫撰写了《提高口语和书面语的技巧》等书,呼吁社会各界对快速阅读给予足够的重视。1966年,敖德萨的两名研究人员波斯托洛夫斯基和谢苗诺夫,用他们自己制造的阅读加速器开始试验快速阅读法。1970年,代号“量子—700号”的试验小组的试验表明:经过一定时间训练的人,阅读速度能提高3倍。后来,他们又训练了四五百人,其中大部分学习者的阅读速度提高了两三倍。
此后,快速阅读实验室、快速阅读学校在前苏联各地纷纷建立,他们把普及工作的重点放在中小学,把快速阅读作为正式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取得了丰硕成果。1982年,前苏联在新库兹涅斯克召开了快速阅读法科学实验会议,来自各加盟共和国的200多位科研工作者和教师出席,有60多人在会上做报告或发表演说。这次会议对宣传推广快速阅读和进一步发展有关的理论研究,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⑤.在韩国的发展
欧美国家的速读研究和推广,起步很早,运用了机械、光学、电子等现代化的手段进行教学,但是学生的普遍水平只能达到每分钟几千字,极少有人能达到万字以上。把速读训练效果推向每分钟万字以上,并取得大面积优异的教学成果的,是韩国速读专家金龙镇(也译作金涌真)先生。 在韩国,金龙镇把气功的强身健体、开慧益智的功能与快速阅读相结合,使其如虎添翼,教学效果大大提高,远远超过了欧美。
韩国政府认识到快速阅读法是一项极具价值的成果,在1981年12月颁布的“私设讲习法令”中允许采用速读课程作为教学科目,在此基础上建立的速读学院、速读讲习所也得到认可。教育委员会也推荐速读法,使它在许多中小学被列入特别活动。教师一旦取得速读讲师的资格,工资就会提升。而成为专职速读讲师的人,其工资将比原来高出一倍。因此,以中小学教师为首,从事教育的人们都尽可能地学习快速阅读。
不仅如此,在韩国不论是政界、军警,还是企业界的各种组织,都希望通过快速阅读训练来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持有速读讲师证书的军官,除能得到技能徽章外,还能得到特别津贴。所以,传授快速阅读的学校几乎遍布所有城市,仅汉城一地就有几十家。
在韩国,对快速阅读起巨大推动作用的,还有每年一度举行的“最佳速读竞赛大会”。从全国各地预选出来的200名左右选手汇集在汉城,进行竞赛表演,大会由KBS(韩国广播电视)向全国转播实况。竞赛时,根据年龄层次分别制定规则、标准,比赛阅读速度和理解记忆程度。取得1983年冠军的,是一位中学一年级的学生,他六十分钟读完了9本书,共计114万字,对书中的内容理解记忆达60%以上。
⑥.在日本的发展
在日本,快速阅读专家加古德次、芦田献之、田崎仁、佐藤泰正等人,分别从韩国、美国引进快速阅读法,并组织团体,开办学校,出版专门教材和与之配套的录音、录像磁带,进行快速阅读的研究和推广,并培养出每分钟读1万字到2万字的速读能手。
为了推动快速阅读的发展,日本速读协会还制定了类似围棋段位的速读段位,对达到不同阅读速度的选手分别授予一段至四段的称号。快速阅读在日本已经形成潮流。“新日本速读协会”标榜:“提倡快速阅读法是时代潮流”。
快速阅读在中国的发展
①.在台湾的发展
在我国,最早进行快速阅读研究和推广的是台湾省的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学者。1964年,美国速读专家爱利戈在英文版《中国邮报》上发表了题为《速读与你》的文章,引起台湾省各界人士的重视。教育界开始有人研究快速阅读,新闻界有人积极宣传快速阅读,出版界开始出版介绍快速阅读的书籍,还有人到美国进口了一批“速读机”用于快速阅读训练。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王梦石先生和他的王氏速读出版社。王梦石毕业于“中国文化学院中文系”,师从速读专家鄢慕荣研究汉文快速阅读。当鄢慕荣于1967年去世后,王梦石继承了他的
记不住、想不起,怎么改善记忆效果
速读(rapid reading),或称“快速阅读”,现大多叫做“全脑速读”。科学原理早已提示: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部分,各自分管并对不同的信息内容处理:其中右脑主要是对图形和图像进行记忆和加工,而左脑主要是处理诸如逻辑、数字、文字等非形象化的信息。科学研究已经证明:人类进行传统阅读时,主要使用左脑的功能;而在采用“速读”方式阅读时,则充分调动了是左右脑的功能作用,各自发挥左右脑的优势共同进行文字信息的形象辨识、意义记忆和理解,所以“速读”又被称之为“全脑速读”。
从阅读方式来比较。我们一般可以把阅读分为两大类:一是传统阅读法(俗称为慢读),即按照字、词等少数几个单字为单位逐个阅读;二是快速阅读或称“速读”。它是将被阅读的文字以组或行、块为单位进行大小不一的整体阅读,而“组”或“块”内所包含的往往可能是词组、半行、一行、多行甚至整页内容,它是一种让我们能够从文字材料中迅速接收信息的阅读法。
在传统阅读法中,书面的文字信息对眼睛产生光学刺激之后,视网膜要把这种物理过程转化为神经活动的生物过程,传送到大脑的视觉中枢,由视觉中枢处理后再传达到语言中枢,语言中枢再传递到听觉中枢,最后由听觉中枢传输到记忆中枢。这是一个自己读给自己听的过程,即使是高水平的默读也是如此,只不过外部动作控制得比较好罢了。所以,一般人在(以传统阅读法)阅读时,实际上是在“读书”,而不是在真正“看书”。
快速阅读则是一种“眼脑直映”式的阅读方法:“它是将书面的文字信息对眼睛产生光学刺激之后所产生的整体文字图像,直接传送到右脑以图像的形式记忆住,之后再由大脑将文字图像解析出来”的阅读方法。速读这种“眼脑直映”式的阅读的方法省略了语言中枢和听觉中枢这两个可有可无的中间环节,即文字信号直接映入大脑记忆中枢进行理解和记忆。这实际上是一种单纯运用视觉的阅读方式。所以说“眼脑直映”式的快速阅读,才是真正的“看书”。
当今的许多人对这一点感到疑惑,以为自己没有这种能力。其实,快速阅读法只是将人们对图像的识别方法运用到文字的阅读中去,改变人们多年来形成的传统阅读习惯,这是都完全可以达到的,也是人人都能学会的新的快速阅读习惯和技能。由于人的思维进行得非常迅速,特别是使用内部言语思维,有很强的跳跃性、简缩性,常常是一闪而过。但是在传统阅读法中,因为文字信息在到达大脑记忆中枢的过程中,一定要有听觉中枢的参与。由于听觉中枢要将文字转化为声音,而声音又只能一个一个“串行”式的传输到大脑。所以,传统阅读法不能很快、很大量地提供给大脑足够的信息进行处理,这样一快一慢,两者不能协调运作,效率当然就很差,阅读速度自然受影响和牵制而快不起来。
快速阅读是一种“眼脑直映”的科学运用视力和脑力的方法,这种“眼脑直映”式的阅读方法省略了语言中枢和听觉中枢这两个可有可无的中间环节,将文字信号直接映入大脑记忆中枢进行理解和记忆,所以,眼睛所看到的文字可以如同图像一样,一眼所看到的文字信息同时“并行”地进入大脑中枢,以与大脑思维速度相匹配的速度供给信息,使二者的工作协调,趋于同步,这就是快速阅读效率极高的的主要原因。
人们普遍认为,延续了几千年的细嚼慢咽的精读,是理解记忆最好的阅读,这一方面是中国几千年形成的一种阅读习惯,既有它合理的存在依据;另一方面又是一种思维的误解,人们往往把理解和记忆混淆的结果。虽然精读利于理解,但却是最不利于记忆的阅读。其原因就是精读的过于缓慢的节奏和大脑处理信息的节奏差距太大,两者不协调,不匹配。而快速阅读却相反,一方面,它是利用人脑对图像的超强记忆能力来整体记忆摄入的文字;另一方面,它运用经训练后所具备优良的超宽视觉能力,大量和快速地摄取文字信息,使得它提供信息的速度和大脑处理信息的节奏更接近,更容易协调和匹配,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处理大量的文字材料。所以经过严格、科学、系统地训练的快速阅读,其理解记忆水平比传统阅读的理解记忆是毫不逊色的。一个技巧熟练的快速阅读者,在速读时的理解记忆效果也是相当好的。所以速读是最有利于记忆的阅读。
通过以上阐述我们可以看出,快速阅读是一种纯粹运用视觉的阅读,是一种讲求效率的阅读,是一种更符合人的思维特征的阅读,同时是一种节省视力和脑力的阅读,是一种更有利于记忆的阅读。掌握了速读技能的人他能以超过平常人十倍、甚至几十倍的速度进行阅读,换句话讲就是“一目多行”速读高手甚至可以达到“一目十行”。如一般人的阅读速度平均为(200~500)字/分钟,而掌握 “速读”技巧的人能以(2000~5000)字/分钟的速度阅读书籍和资料,熟练者则可达到10000字/分钟的速度。速读是一种充分运用视觉感官的阅读,是一种更符合人们思维特征的快速、高效阅读方法。它能节省视力和脑力,更有利于记忆。速读法并不神秘,它只是将人们自身就具有的对图像的识别能力运用到文字的阅读中去,从而改变了人们多年来所形成的传统阅读习惯。
速读是在其快速阅读的目的性更明确、自身的注意力更集中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是通过科学用眼和科学用脑,快速而有高效地获得知识信息的一种阅读方法。速读的要领是:要用眼睛读,不要用声音读;在阅读文章时,将所看到文字直接在大脑中唤起意识。阅读时人的眼睛处于运动和停顿的交替过程中,只有在眼停时才能感知字句,每次眼停时感知的文字量愈大,阅读的速度就愈快;眼停的次数越少,阅读的速度也越快。换句话说,阅读时要尽量摄入较大的文字信息量,每次眼停时不是感知一个字、一个词,而是要感知整句话或整段文字。只要科学用脑,读思结合,养成习惯,就能迅速掌握速读方法并运用得得心应手。而在快速阅读的语言学家们的长期不懈研究后最终发现:人的左右脑机能特质是快速阅读的主要基础。
语言活动是最高级的思维活动,是人类特有的现象,是人类与动物的一个本质区别,也是人类最基本的交流方式。据神经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说明,两个大脑半球具有明确的分工(具体分工前面已经表述),在大脑两个半球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时,整个大脑作为一个统一实体进行活动。而在两侧大脑之间的联系被切断后,只要大脑各半球内部结构没有破坏,每侧大脑仍然以其固有的方式实现其功能。这就是大脑机能分担论的主要观点。
我们习以为常的传统阅读法,实际上就是音读和默读。音读是指按照实际发的音一个一个的读文字。默读也是一种音声化现象,不过口不出声而是在头脑中进行而已。也就是说,这不是在视觉抓住时就认知的,而是由听觉来确认的。音读也好,默读也好,都必须在听觉的反应下认知。语言是有一个一个的音组成的,而且必须顺次发音,发每一个音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可见,以听觉来认知远比视觉认知浪费时间。加上视觉认知和听觉认知的速度不一样,这就使视觉的收容过程受到听觉认知的干扰,本来可以一瞥而过的,也不得不反复认知,以致阻碍阅读的自然发展,耗费不少时间,并干扰了正确的阅读。所以,要想读的快,就必须排除音声化。所以,最好能把头脑中的音声化完全排除掉。可以彻底摆脱靠听觉来确认的习惯,使视觉功能不再受一个个音组成的音声化现象的束缚和干扰,而获得彻底的解放。于是,脑的视觉性语言中枢功能就在彻底解放中获得明显的反展,也唤醒了大脑卓越的潜在功能.所以,阅读应该是一种纯粹的视觉性行为,是可以由善于处理视觉信息的右脑来出色的完成的。这样,由右脑承担综合视觉性印象的部分,由左脑承担综合意识性印象的部分,使阅读中的理解有了双管齐下的功能,当然有卓越超群的效率了。由于人类本身就具备快速阅读的生理、思维和语言等各种基础条件,只要学会正确方法,坚持长期训练,每个人都会掌握或具备快速阅读技能。
快速阅读的起源和在国外的发展情况
①.现代速读术的起源
快速阅读首先起源于美国,适应20世纪初的“经济巨浪”和“文化巨浪”的冲击,社会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的形势而产生。当时,出版物猛增,读者若依靠传统阅读法来阅读,便不能不堕入茫茫书海之中,被信息淹没。然而,初期的速读研究进程十分缓慢。后来一次模仿性试验使人们认识到眼睛的瞬间感知能力的巨大潜力,从而,解决了速读的基础问题---- 眼睛具有对文字的高速识别能力。
当时,美国空军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发明了一种叫做速视仪的装置,训练飞行员对飞机的识别能力。他们惊奇地发现,当小得像一个斑点似的飞机图像以1/500秒的速度在屏幕上显现时,经过训练的普通人都可以分辨出来。当阅读学家得到这一信息后,马上意识到,这是对快速阅读有重大意义的成果。他们决定把这一成果应用到快速阅读训练当中,并照猫画虎地使用上述装置和方法。他们也发现:当逐渐缩小字母尺寸和缩短显现时间,直到屏幕上同时显现出四个非常小的字母而显现时间只有1/500秒时,受训者仍可以辨认。这一结果证明,经过训练的普通人可以在一分钟分辨12万个字母,如果按每个单词平均6个字母来计算,就相当于2万个单词;而美国人的平均阅读速度——每分钟200个单词,只是其1%。可见,人在阅读速度方面的潜力是相当巨大的!
②.在美国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美国经济、科技、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快速阅读开始进入推广阶段。最初,是举世闻名的哈佛大学开办了第一期快速阅读训练班。在其带动下,这种训练班很快在各地的大、中、小学校中普及,国家和各种基金会纷纷投资,集中一批专家学者专门进行研究和推广,并创办学校,出版专著,设立学位,使这一新学科很快茁壮成长起来。现在,美国有专门研究和传授快速阅读的速读学院,可以为学习者授博士学位,现代化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也在快速阅读训练中发挥其作用,使训练的过程更富于趣味性,更多姿多彩,也更易于见成效。
目前,美国80%以上的高等院校都开设有快速阅读课程,许多中小学校都把快速阅读列入教学计划,使学生尽早掌握这种高效率的学习方法和工作方法。由此可见,快速阅读这一新兴学科在美国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并已具备了相当高的学术地位。
③.在欧洲的发展
在英国,剑桥大学应用心理研究中心引进了哈佛大学的教学方法,并进行了改进,利用电影胶片的长度来控制银幕上的阅读材料的显现时间,采用电影教学的方式开办成人快速阅读训练班,使这一方法有了新发展,推广的步伐更大些。
在法国,1966年在巴黎成立了国际速读协会,许多学者从语言学、心理学、生理学、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研究阅读的本质、阅读的心理特点以及阅读效果最优化的问题,用以解决读物设计、阅读指导等具体问题,并设计出各种快速阅读和快速学习的训练程序。同年,《快速阅读课本》被定为教科书向全国发行。到20世纪70年代,快速阅读法在法国成为独立学科,并把它列入国家重点科研项目。80年代初,法国在全国的小学校推行“创造性阅读法”,其目的在于利用儿童掌握的文化知识及其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他们独立阅读的能力。
④.在前苏联的发展
前苏联也是开展快速阅读研究和推广比较早的国家。早在20世纪20年代,列别利斯撰写了《脑力劳动入门》、波瓦尔宁撰写了《如何读书》、乌斯诺夫撰写了《提高口语和书面语的技巧》等书,呼吁社会各界对快速阅读给予足够的重视。1966年,敖德萨的两名研究人员波斯托洛夫斯基和谢苗诺夫,用他们自己制造的阅读加速器开始试验快速阅读法。1970年,代号“量子—700号”的试验小组的试验表明:经过一定时间训练的人,阅读速度能提高3倍。后来,他们又训练了四五百人,其中大部分学习者的阅读速度提高了两三倍。
此后,快速阅读实验室、快速阅读学校在前苏联各地纷纷建立,他们把普及工作的重点放在中小学,把快速阅读作为正式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取得了丰硕成果。1982年,前苏联在新库兹涅斯克召开了快速阅读法科学实验会议,来自各加盟共和国的200多位科研工作者和教师出席,有60多人在会上做报告或发表演说。这次会议对宣传推广快速阅读和进一步发展有关的理论研究,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⑤.在韩国的发展
欧美国家的速读研究和推广,起步很早,运用了机械、光学、电子等现代化的手段进行教学,但是学生的普遍水平只能达到每分钟几千字,极少有人能达到万字以上。把速读训练效果推向每分钟万字以上,并取得大面积优异的教学成果的,是韩国速读专家金龙镇(也译作金涌真)先生。 在韩国,金龙镇把气功的强身健体、开慧益智的功能与快速阅读相结合,使其如虎添翼,教学效果大大提高,远远超过了欧美。
韩国政府认识到快速阅读法是一项极具价值的成果,在1981年12月颁布的“私设讲习法令”中允许采用速读课程作为教学科目,在此基础上建立的速读学院、速读讲习所也得到认可。教育委员会也推荐速读法,使它在许多中小学被列入特别活动。教师一旦取得速读讲师的资格,工资就会提升。而成为专职速读讲师的人,其工资将比原来高出一倍。因此,以中小学教师为首,从事教育的人们都尽可能地学习快速阅读。
不仅如此,在韩国不论是政界、军警,还是企业界的各种组织,都希望通过快速阅读训练来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持有速读讲师证书的军官,除能得到技能徽章外,还能得到特别津贴。所以,传授快速阅读的学校几乎遍布所有城市,仅汉城一地就有几十家。
在韩国,对快速阅读起巨大推动作用的,还有每年一度举行的“最佳速读竞赛大会”。从全国各地预选出来的200名左右选手汇集在汉城,进行竞赛表演,大会由KBS(韩国广播电视)向全国转播实况。竞赛时,根据年龄层次分别制定规则、标准,比赛阅读速度和理解记忆程度。取得1983年冠军的,是一位中学一年级的学生,他六十分钟读完了9本书,共计114万字,对书中的内容理解记忆达60%以上。
⑥.在日本的发展
在日本,快速阅读专家加古德次、芦田献之、田崎仁、佐藤泰正等人,分别从韩国、美国引进快速阅读法,并组织团体,开办学校,出版专门教材和与之配套的录音、录像磁带,进行快速阅读的研究和推广,并培养出每分钟读1万字到2万字的速读能手。
为了推动快速阅读的发展,日本速读协会还制定了类似围棋段位的速读段位,对达到不同阅读速度的选手分别授予一段至四段的称号。快速阅读在日本已经形成潮流。“新日本速读协会”标榜:“提倡快速阅读法是时代潮流”。
快速阅读在中国的发展
①.在台湾的发展
在我国,最早进行快速阅读研究和推广的是台湾省的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学者。1964年,美国速读专家爱利戈在英文版《中国邮报》上发表了题为《速读与你》的文章,引起台湾省各界人士的重视。教育界开始有人研究快速阅读,新闻界有人积极宣传快速阅读,出版界开始出版介绍快速阅读的书籍,还有人到美国进口了一批“速读机”用于快速阅读训练。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王梦石先生和他的王氏速读出版社。王梦石毕业于“中国文化学院中文系”,师从速读专家鄢慕荣研究汉文快速阅读。当鄢慕荣于1967年去世后,王梦石继承了他的
看的慢、看不懂,如何提升阅读效率
投资小、见效快,学习能力培训加盟
↓↓↓更好阅读体验(字体格式、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