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需要选择和创造合适的方法,提高记忆力亦如是。
1)择优定向--发挥己长记忆法
爱因斯坦在中学期间就感悟到自己的大脑左半球超常发达,所以进入当时还是粗放式教学的大学学习时,为了让自己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就果断地去掉了对特长发挥无助的很多课程,集中主要精力去学记能发挥己长的那些课程。结果于窄化了的领域中获得了比其他同学要多得多和精深得多的专业知识。毕业后,他在窄化了的物理学领域内拼搏奋进,终于创立了相对论,成为被世人赞誉的科学巨匠。
相传,浪里白条张顺在陆上与黑旋风李逵交手被打在地之后,就很懂得利用自己水中之长弥补陆上之短,把李逵引下水而胜之。试想,如果张顺不发挥己长,老是在陆上同李逵打,不管打到何时,仍然免不了失败的结局;如果让擅长记忆数学的陈景润去学记烹调或缝纫衣服,让擅长逻辑记忆的爱因斯坦去记忆非逻辑信息至终生,让善于听觉记忆的罗黑黑和罗马盲诗人荷马去记忆视觉信息……总之,将有特长的人送上迷途--舍弃己长,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跛足而不迷路能赶过虽健步如飞但误入歧途的人。"不知道择优定向发挥己长的人,不管是多么勤奋、多么认真,也只能算是记忆路上的盲人:一位患有自闭症并被人视作轻度弱智的青年,对日子有着超出常人的记忆能力。如果拿日历考他,他会"弹无虚发、百发百中"。原来,这个青年六七岁时,这种独特的才能就已经被他的亲人所发现。
这位善于记日子的青年并非弱智,而是一位具有记忆天才的人。遗憾的是,他自六七岁起就错用了这种超常的记忆才能,去记忆不能转化为生产力的日子。假设他的亲人在发现他的记忆才能后,高精尖部门对他定向培养,让他在自闭的环境中去记忆必须记住的中外高精尖知识信息与实践经验,并找出其间的联系,那么,他很可能已经成为科技界不可多得的精英了。
认识自己是择优定向的先决条件。认识自己的记忆特长越早,越能抓住提高记忆力的先机。不然的话,就会像"盲人摸象"一样,所择的"优"很可能是"非优"甚或为"劣"。
脑力无所侧重的情况下取得的考试成绩,可以作为检验特长的一个参考依据,如某科的成绩明显优于其它各科,就可定向于某科,并在此领域里作长足的发展,如深造、择业、搞创作发明、灵巧快地化解热点等。
在恒定的时间内用各种感觉器官去记忆难度相同、数量相等的两组材料,而后进行记忆效果的感悟,如果发现运用视觉去接收这一材料的记忆效果凸显的话,那么,视觉记忆就是你的\"己长\"。相对地说,你的\"优\"也就在这里。
在认识自己的记忆素质之后,就要让自己的记忆特长在学记实践中充分地发挥作用。人的寿命在岁月无情的增长中一点点减少,而人生的价值却在择优定向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深化和积累。
2)唤起兴趣记忆法
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同时也是一位小提琴演奏爱好者,他说:"我渴望着把异常优美的乐曲表达出来,就逼着自己提高演奏技巧,对于那些枯燥无味的乐谱也就容易记住了。"
马克思在\"关于人类的事物,我都要知道\"的广泛兴趣的基础上,卓有成效地识记了人类历史并抽引出了发展规律,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演变规律,为人类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以《物种起源》闻名于世的生物学家达尔文也曾说过这样的话:"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喜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
发现粒子而荣获诺贝尔奖金的丁肇中这样说:因为我有兴趣,我急于要探索物质世界的秘密。
哈佛大学的校长CharlesW.Eliot具有记忆名字的兴趣仅仅是因为一次曾在大众面前忘了同事的名字而大出洋相的经历。为了不再出洋相,他激发起了记住同事名字和学生名字的志趣,通过不懈的努力取得了成功,能记住教职员及每年在校学习的学生名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唤醒我们常常忽略的"兴趣"?
志趣比有趣和乐趣更能转化为记忆的动力。有趣常常\"稍纵即逝,一笑了之\";乐趣又总有些\"乘兴而来,兴尽而返\",靠客观事物的趣味性诱发出来;而志趣则是兴趣的最高级形态,带有持久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常常能使人如痴如醉、废寝忘食:
上海有一位话务员,将记忆电话号码与"宁肯自己苦十分,也要让用户方便一分"的信念挂靠在一起,为了满足用户准和快的需要,对背记电话号码产生了志趣。这位话务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乐于用12个小时千方百计将三千多个传呼中的电话号码循环背诵一遍,然后适时地采用适合于自己的方法重复背记,终于达到了对答如流的境界。
巧妙联想与想像能让记忆对象有趣起来。如果预先知晓有关\"鸡尾酒\"的故事,那么,牢记单词"Cocktail--鸡尾酒"将不费吹灰之力:
相传在很久以前,美国纽约州一老板的独生女儿爱上一位在船上作业的年轻小伙子。一天,为了让心爱的小伙子能在拜见反对这门亲事的父亲时心态稳定下来并赢得父亲的欢心,姑娘特地为他调制了一杯含有酒精成分的混合饮料。正在此时,老板喜爱的斗鸡--Cock突然飞舞起来,尾上散落的羽毛正好扎进盛混合饮料的酒杯里,姑娘急中生智地顺势用鸡尾搅起来,并脱口而出:"鸡尾酒"。父亲见此情景,很高兴地举杯与小伙子畅饮起来。
形象有趣的故事通常能引发人们的兴趣,获得更加深刻的记忆效果。
很多书籍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来吸引读者的眼球。美国医学界出版了一些有立体感插页的解剖学书籍,插页玲珑浮凸,破纸而出,非常显眼,读者印象极深。四川少儿出版社出版过一本彩色画册--《七十二变》,虽然只有14页,每页只画了《西游记》中孙悟空变的一个人物形象,乍看起来非常简单。但是一旦翻动,有新动作、新姿势、新服饰的人物像层出不穷,屡变不重,竟然可以变出图案多达2744个!读者当然百看不厌。松下电器公司曾研制出一种连接在普通电视机上的电子附加器,它能使电视上的荧光屏上映出画面,还可以用来画图,并且把画好的一幅幅图画储存起来,需要时可以随时放映,成为一种奇特的电子画册。
只要是能引起记忆兴趣的,都能记牢并保持长久,婴幼少儿也不例外。中国艺术大师俞振飞在3岁丧母后,不管是怎样哭闹,只要父亲一哼着昆曲,就安静下来,听着听着也就睡着了。有一天,父亲发现他能很熟练地唱着这首昆曲,很是惊讶,不知道是谁教的。实际上,这位教唱的老师就是他自己!恰应了张载之言:"勿谓小儿无记性,所历事皆能不忘。"
3)集中注意力记忆法
希腊文学家艾斯·强森说:"真正的记忆术就是注意术。"集中注意力,能使大脑最敏捷、最准确、最清晰地记忆被注意的知识与经验。
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学家听说某著名的心算家能准确快速地心算出不管是专家还是观众出的任何复杂刁钻的算题后,为了难倒他,这位心理学家兴致勃勃地前往心算家的住处,出了下面的一道算题,将他难倒了:
有一辆满载旅客的列车,出站时车上共有312名乘客,后来列车到达一处车站,下去18人,上来54人,列车又到一站,下去81人,上来44人,列车又到一站,下去23人,上来50人,列车又到一站,下去67人,上来35人,火车继续往前开,到了下一站,下去12人,上来9人,接着列车又到一站,下去54人,上来66人,列车又到一站,下去17人,上来24人,列车又到一站,下去78人,上来85人,列车再到达一站,下去94人,上来56人,接着列车到达了终点站。
当这位资深的心理学家快速准确清晰地讲完上题后,心算家便马上准确无误地把列车到达终点时在车上的人数告诉了观众。心理学专家却说道:"我不是问你达到终点的乘客是多少,我想问你列车在这期间一共停靠了几站?"这位全国著名的心算家张口结舌,回答不上来。
出题的心理学家利用心算家习惯的心算定势--只将注意力集中在数字上,故意用表面上并不比往常复杂的数字将心算家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而在运算过程中丧失了对火车途经车站的计数--注意力旁落就记不住,记忆专家也一样。只有集中注意力才能记住想记的事情。
使注意力集中的环境因人而异。
高尔基说:树林在我的心里引起了一种精神上安宁恬适的感觉,我的一切悲伤都消失在这种感觉里,不愉快的事统统忘掉了。同时提高了我的感受性:我的听觉和视觉变得敏锐多了,我的记忆力强得多了,我的头脑里贮存的印象也更加多了。
不同年龄段的人集中注意力的时间长短不一,通常情况下,保持高度注意力的时间在12岁以前不超过30分钟(如对识记材料发生浓厚兴趣,时间还可大大延长)。
干扰注意力的因素主要有:使人分心的杂念;嗜酒、嗜烟、\"开夜车\"等劣习;饮食调控失度;不速之客来访;易使注意力游离的药物等。
干扰注意力集中的环境主要是:超过25分贝的噪音;太强或太弱的光线;太冷或太热的室温;易使注意力游离的杂物;绝对无声的环境。
排除影响注意力集中的干扰因素,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集中注意力的训练和抗干扰的自我训练。如毛泽东小时候常常用\"闹中取静\"的方法在城门口读书。李政道经常去茶馆读书--茶客们在谈天说地,他却能静下心来读书。
自我奖励也是变干扰因素为刺激因素,使注意力由分散趋于集中的重要手段:
当需要记忆,脑子里却浮现出看电影、洗澡、喝茶等杂念的时候,可以把这些杂念作为到达某一记忆目标之后的奖品,这样一来,足以妨碍记忆的杂念,反而成为刺激记忆的最佳诱导剂。如记一段课文,可以喝热茶并休息15分钟;要是记忆两段课文,就可以洗个澡;要是完成了对三段课文的回忆,就可以去看一场喜欢的电影。像这样,把自己的杂念由小到大逐次排列起来,并把最先的杂念放到最后去对付,表面上看像是一种哄骗小孩子的把戏,实际却有促进记忆的效果。
在一般情况下,只要目的明确,有顽强的毅力和镇定的情绪,采取相适的训练举措就会使散向的注意力集中到学记的内容上去。
4)一心多用--注意力分配记忆法
很多人都拥有一心二用的能力。有些人对某些业务重复至熟后可以一心二用,例如有的女性织毛衣至娴熟时,可以一边毫无差错地织毛衣,一边抬起头与其他人谈天说地或东瞅西望地注意感兴趣的事。有的打字员,可以熟练到一边不停地准确无误地打着字,一边与有业务关系的人谈论,甚或听外语广播。有人研究后指出,这些人完成动作的控制全由大脑皮层移交给皮下中枢,完成动作就无需有意注意而转为自动化了,大脑皮层就可以\"腾出手来\"参与一种主要的记忆活动,使两种活动能同时顺利进行。
当两种同时并进的活动都需要注意时,其中必定有一种活动是主要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于是,就出现了注意力的分配问题。如老师讲课时,学生既要注意听讲,又要注意笔\"记\"。学生在能够熟练地写字后听讲,通常是把大部分注意力分配到比较生疏的听讲活动上去,而把小部分注意力分配到熟练的写笔记活动上去。这样的做法能顾此兼彼,提高学记课堂知识的效率。
要学会记忆,首先要学会分配注意力,将散向的注意力集中到学记的生疏难重内容上。记忆力的分配存在着个体差异。有的人可以一心(实际上是脑)多用,有的人可以一心两用,有的人只能一心一用,有的人还难以使注意力集中,要根据不同的个体情况量力而行,切不可好大喜功、贪多求全。
5)合理运筹时间记忆法
合理运筹时间记忆法,主要是依据生物钟的不同节律安排不同的记忆内容--让时间佳度与记忆内容对等,即:在最佳记忆时间里记忆最难记忆的;在中等佳度的时间里记忆中等难度的;在非佳时间里记忆非难的知识与经验。
由于每个人的最佳记忆时间常有类型上的差异,所以在相同时间里记忆难度不相同的知识与经验才是每个人的最佳选择:假如一个人一个月中的最佳记忆日是上旬中的某几天,而另一个人则是下旬中的某几天,那么,前者在总复习期间就应将所记忆的课程安排在上旬的某几天中,而后者在总复习期间就应将同一难度的课程安排在下旬的某几天中。
假如A的日生物钟节律是百灵鸟型,B的日生物钟节律是猫头鹰型,C的日生物钟节律是亦此亦彼型,那么,在安排每一个复习日中的记忆内容时就应有所侧重了--A应将每一个复习日中最难记忆的内容安排在白天的最佳记忆时段;B是应将每一个复习日中最难记忆的内容安排在晚间的最佳记忆时段;C应将每一个复习日中最难记忆的内容安排在临睡前或起床后的一段时间里。
假如不让时间佳度与学记难度相对应,如在最佳时间里去记忆非繁难的或涉足学习以外的事情,无疑是在浪费生命!而在非佳时间里记忆繁难的知识与经验,往往事倍功半。
合理运筹时间,还要学会积极地休息,使不同职责的脑神经细胞交替着工作,比如文理交替。
学习内容相近,大脑皮层工作的部位也比较相近,长时间使用同一部位,造成局部脑细胞内物质的消耗和废物的积累,因而提前产生疲劳。由于相近的科目和同类的材料放在一起学习,大脑中的神经联系也比较接近,产生重叠、交错,容易产生混淆。
善于学习的学生,很注意文理交替,以减少相互干扰。例如,学完语文看物理,做完数学看历史等等。当然,在学习过程中,若穿插上文体活动,进行积极的休息,对记忆也是十分有利的。此外,在记忆的非佳时间里,不妨尝试带着问题去闲谈,闲时得\"宝\"--在闲谈中学记\"无字理\",能额外地记住原本在最佳时间里应该记住的问题。
6)分散(头尾)记忆法
计划用1小时来背诵一篇文章,对这1小时的安排可以有两种方法:
一是集中法,就是在1小时之内,不断地反复地背,直到记住为止;
二是采用分散法,就是把背诵的时间分在几次进行,如每天背20分钟,在三天背完,总的背书时间还是1个小时。
检查记忆的效果,发现分散法的效果明显优于集中法。这是为什么呢?
一个学习过程,如果相对地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那么,前面的学习活动会影响后面的学习活动,即前摄抑制。例如,刚踢完足球,就立刻做功课,注意力常常难以集中,就是因为前面的活动虽然表面上结束了,但这个神经活动并没有停止,还要持续一段时间,使后面的学习活动受到干扰。前面活动引起的兴奋越强烈,对后面学习活动的干扰越大。同样,后面的学习活动也会影响到前面的活动,即后摄抑制。
实践证明,总是开头和结尾阶段的学习效果好。不少人一早起来,学习效果最好,除了早晨头脑清醒、精力充沛外,更在于早晨是一天的开始,学习活动基本不受前面的干扰。也有的学生睡觉前记忆外语单词和背课文的效果好,这是因为背完后就休息或睡觉,不再受其他活动的干扰。
分散学习法实际增加了学习过程中干扰少的首尾阶段,每次学习时间较短,大脑细胞也不容易疲劳。在采用分散学习法学习时,要掌握好间隔时间。间隔的时间太长容易遗忘,间隔的时间过短,又容易受到干扰
记不住、想不起,怎么改善记忆效果
1)择优定向--发挥己长记忆法
爱因斯坦在中学期间就感悟到自己的大脑左半球超常发达,所以进入当时还是粗放式教学的大学学习时,为了让自己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就果断地去掉了对特长发挥无助的很多课程,集中主要精力去学记能发挥己长的那些课程。结果于窄化了的领域中获得了比其他同学要多得多和精深得多的专业知识。毕业后,他在窄化了的物理学领域内拼搏奋进,终于创立了相对论,成为被世人赞誉的科学巨匠。
相传,浪里白条张顺在陆上与黑旋风李逵交手被打在地之后,就很懂得利用自己水中之长弥补陆上之短,把李逵引下水而胜之。试想,如果张顺不发挥己长,老是在陆上同李逵打,不管打到何时,仍然免不了失败的结局;如果让擅长记忆数学的陈景润去学记烹调或缝纫衣服,让擅长逻辑记忆的爱因斯坦去记忆非逻辑信息至终生,让善于听觉记忆的罗黑黑和罗马盲诗人荷马去记忆视觉信息……总之,将有特长的人送上迷途--舍弃己长,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跛足而不迷路能赶过虽健步如飞但误入歧途的人。"不知道择优定向发挥己长的人,不管是多么勤奋、多么认真,也只能算是记忆路上的盲人:一位患有自闭症并被人视作轻度弱智的青年,对日子有着超出常人的记忆能力。如果拿日历考他,他会"弹无虚发、百发百中"。原来,这个青年六七岁时,这种独特的才能就已经被他的亲人所发现。
这位善于记日子的青年并非弱智,而是一位具有记忆天才的人。遗憾的是,他自六七岁起就错用了这种超常的记忆才能,去记忆不能转化为生产力的日子。假设他的亲人在发现他的记忆才能后,高精尖部门对他定向培养,让他在自闭的环境中去记忆必须记住的中外高精尖知识信息与实践经验,并找出其间的联系,那么,他很可能已经成为科技界不可多得的精英了。
认识自己是择优定向的先决条件。认识自己的记忆特长越早,越能抓住提高记忆力的先机。不然的话,就会像"盲人摸象"一样,所择的"优"很可能是"非优"甚或为"劣"。
脑力无所侧重的情况下取得的考试成绩,可以作为检验特长的一个参考依据,如某科的成绩明显优于其它各科,就可定向于某科,并在此领域里作长足的发展,如深造、择业、搞创作发明、灵巧快地化解热点等。
在恒定的时间内用各种感觉器官去记忆难度相同、数量相等的两组材料,而后进行记忆效果的感悟,如果发现运用视觉去接收这一材料的记忆效果凸显的话,那么,视觉记忆就是你的\"己长\"。相对地说,你的\"优\"也就在这里。
在认识自己的记忆素质之后,就要让自己的记忆特长在学记实践中充分地发挥作用。人的寿命在岁月无情的增长中一点点减少,而人生的价值却在择优定向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深化和积累。
2)唤起兴趣记忆法
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同时也是一位小提琴演奏爱好者,他说:"我渴望着把异常优美的乐曲表达出来,就逼着自己提高演奏技巧,对于那些枯燥无味的乐谱也就容易记住了。"
马克思在\"关于人类的事物,我都要知道\"的广泛兴趣的基础上,卓有成效地识记了人类历史并抽引出了发展规律,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演变规律,为人类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以《物种起源》闻名于世的生物学家达尔文也曾说过这样的话:"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喜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
发现粒子而荣获诺贝尔奖金的丁肇中这样说:因为我有兴趣,我急于要探索物质世界的秘密。
哈佛大学的校长CharlesW.Eliot具有记忆名字的兴趣仅仅是因为一次曾在大众面前忘了同事的名字而大出洋相的经历。为了不再出洋相,他激发起了记住同事名字和学生名字的志趣,通过不懈的努力取得了成功,能记住教职员及每年在校学习的学生名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唤醒我们常常忽略的"兴趣"?
志趣比有趣和乐趣更能转化为记忆的动力。有趣常常\"稍纵即逝,一笑了之\";乐趣又总有些\"乘兴而来,兴尽而返\",靠客观事物的趣味性诱发出来;而志趣则是兴趣的最高级形态,带有持久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常常能使人如痴如醉、废寝忘食:
上海有一位话务员,将记忆电话号码与"宁肯自己苦十分,也要让用户方便一分"的信念挂靠在一起,为了满足用户准和快的需要,对背记电话号码产生了志趣。这位话务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乐于用12个小时千方百计将三千多个传呼中的电话号码循环背诵一遍,然后适时地采用适合于自己的方法重复背记,终于达到了对答如流的境界。
巧妙联想与想像能让记忆对象有趣起来。如果预先知晓有关\"鸡尾酒\"的故事,那么,牢记单词"Cocktail--鸡尾酒"将不费吹灰之力:
相传在很久以前,美国纽约州一老板的独生女儿爱上一位在船上作业的年轻小伙子。一天,为了让心爱的小伙子能在拜见反对这门亲事的父亲时心态稳定下来并赢得父亲的欢心,姑娘特地为他调制了一杯含有酒精成分的混合饮料。正在此时,老板喜爱的斗鸡--Cock突然飞舞起来,尾上散落的羽毛正好扎进盛混合饮料的酒杯里,姑娘急中生智地顺势用鸡尾搅起来,并脱口而出:"鸡尾酒"。父亲见此情景,很高兴地举杯与小伙子畅饮起来。
形象有趣的故事通常能引发人们的兴趣,获得更加深刻的记忆效果。
很多书籍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来吸引读者的眼球。美国医学界出版了一些有立体感插页的解剖学书籍,插页玲珑浮凸,破纸而出,非常显眼,读者印象极深。四川少儿出版社出版过一本彩色画册--《七十二变》,虽然只有14页,每页只画了《西游记》中孙悟空变的一个人物形象,乍看起来非常简单。但是一旦翻动,有新动作、新姿势、新服饰的人物像层出不穷,屡变不重,竟然可以变出图案多达2744个!读者当然百看不厌。松下电器公司曾研制出一种连接在普通电视机上的电子附加器,它能使电视上的荧光屏上映出画面,还可以用来画图,并且把画好的一幅幅图画储存起来,需要时可以随时放映,成为一种奇特的电子画册。
只要是能引起记忆兴趣的,都能记牢并保持长久,婴幼少儿也不例外。中国艺术大师俞振飞在3岁丧母后,不管是怎样哭闹,只要父亲一哼着昆曲,就安静下来,听着听着也就睡着了。有一天,父亲发现他能很熟练地唱着这首昆曲,很是惊讶,不知道是谁教的。实际上,这位教唱的老师就是他自己!恰应了张载之言:"勿谓小儿无记性,所历事皆能不忘。"
3)集中注意力记忆法
希腊文学家艾斯·强森说:"真正的记忆术就是注意术。"集中注意力,能使大脑最敏捷、最准确、最清晰地记忆被注意的知识与经验。
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学家听说某著名的心算家能准确快速地心算出不管是专家还是观众出的任何复杂刁钻的算题后,为了难倒他,这位心理学家兴致勃勃地前往心算家的住处,出了下面的一道算题,将他难倒了:
有一辆满载旅客的列车,出站时车上共有312名乘客,后来列车到达一处车站,下去18人,上来54人,列车又到一站,下去81人,上来44人,列车又到一站,下去23人,上来50人,列车又到一站,下去67人,上来35人,火车继续往前开,到了下一站,下去12人,上来9人,接着列车又到一站,下去54人,上来66人,列车又到一站,下去17人,上来24人,列车又到一站,下去78人,上来85人,列车再到达一站,下去94人,上来56人,接着列车到达了终点站。
当这位资深的心理学家快速准确清晰地讲完上题后,心算家便马上准确无误地把列车到达终点时在车上的人数告诉了观众。心理学专家却说道:"我不是问你达到终点的乘客是多少,我想问你列车在这期间一共停靠了几站?"这位全国著名的心算家张口结舌,回答不上来。
出题的心理学家利用心算家习惯的心算定势--只将注意力集中在数字上,故意用表面上并不比往常复杂的数字将心算家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而在运算过程中丧失了对火车途经车站的计数--注意力旁落就记不住,记忆专家也一样。只有集中注意力才能记住想记的事情。
使注意力集中的环境因人而异。
高尔基说:树林在我的心里引起了一种精神上安宁恬适的感觉,我的一切悲伤都消失在这种感觉里,不愉快的事统统忘掉了。同时提高了我的感受性:我的听觉和视觉变得敏锐多了,我的记忆力强得多了,我的头脑里贮存的印象也更加多了。
不同年龄段的人集中注意力的时间长短不一,通常情况下,保持高度注意力的时间在12岁以前不超过30分钟(如对识记材料发生浓厚兴趣,时间还可大大延长)。
干扰注意力的因素主要有:使人分心的杂念;嗜酒、嗜烟、\"开夜车\"等劣习;饮食调控失度;不速之客来访;易使注意力游离的药物等。
干扰注意力集中的环境主要是:超过25分贝的噪音;太强或太弱的光线;太冷或太热的室温;易使注意力游离的杂物;绝对无声的环境。
排除影响注意力集中的干扰因素,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集中注意力的训练和抗干扰的自我训练。如毛泽东小时候常常用\"闹中取静\"的方法在城门口读书。李政道经常去茶馆读书--茶客们在谈天说地,他却能静下心来读书。
自我奖励也是变干扰因素为刺激因素,使注意力由分散趋于集中的重要手段:
当需要记忆,脑子里却浮现出看电影、洗澡、喝茶等杂念的时候,可以把这些杂念作为到达某一记忆目标之后的奖品,这样一来,足以妨碍记忆的杂念,反而成为刺激记忆的最佳诱导剂。如记一段课文,可以喝热茶并休息15分钟;要是记忆两段课文,就可以洗个澡;要是完成了对三段课文的回忆,就可以去看一场喜欢的电影。像这样,把自己的杂念由小到大逐次排列起来,并把最先的杂念放到最后去对付,表面上看像是一种哄骗小孩子的把戏,实际却有促进记忆的效果。
在一般情况下,只要目的明确,有顽强的毅力和镇定的情绪,采取相适的训练举措就会使散向的注意力集中到学记的内容上去。
4)一心多用--注意力分配记忆法
很多人都拥有一心二用的能力。有些人对某些业务重复至熟后可以一心二用,例如有的女性织毛衣至娴熟时,可以一边毫无差错地织毛衣,一边抬起头与其他人谈天说地或东瞅西望地注意感兴趣的事。有的打字员,可以熟练到一边不停地准确无误地打着字,一边与有业务关系的人谈论,甚或听外语广播。有人研究后指出,这些人完成动作的控制全由大脑皮层移交给皮下中枢,完成动作就无需有意注意而转为自动化了,大脑皮层就可以\"腾出手来\"参与一种主要的记忆活动,使两种活动能同时顺利进行。
当两种同时并进的活动都需要注意时,其中必定有一种活动是主要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于是,就出现了注意力的分配问题。如老师讲课时,学生既要注意听讲,又要注意笔\"记\"。学生在能够熟练地写字后听讲,通常是把大部分注意力分配到比较生疏的听讲活动上去,而把小部分注意力分配到熟练的写笔记活动上去。这样的做法能顾此兼彼,提高学记课堂知识的效率。
要学会记忆,首先要学会分配注意力,将散向的注意力集中到学记的生疏难重内容上。记忆力的分配存在着个体差异。有的人可以一心(实际上是脑)多用,有的人可以一心两用,有的人只能一心一用,有的人还难以使注意力集中,要根据不同的个体情况量力而行,切不可好大喜功、贪多求全。
5)合理运筹时间记忆法
合理运筹时间记忆法,主要是依据生物钟的不同节律安排不同的记忆内容--让时间佳度与记忆内容对等,即:在最佳记忆时间里记忆最难记忆的;在中等佳度的时间里记忆中等难度的;在非佳时间里记忆非难的知识与经验。
由于每个人的最佳记忆时间常有类型上的差异,所以在相同时间里记忆难度不相同的知识与经验才是每个人的最佳选择:假如一个人一个月中的最佳记忆日是上旬中的某几天,而另一个人则是下旬中的某几天,那么,前者在总复习期间就应将所记忆的课程安排在上旬的某几天中,而后者在总复习期间就应将同一难度的课程安排在下旬的某几天中。
假如A的日生物钟节律是百灵鸟型,B的日生物钟节律是猫头鹰型,C的日生物钟节律是亦此亦彼型,那么,在安排每一个复习日中的记忆内容时就应有所侧重了--A应将每一个复习日中最难记忆的内容安排在白天的最佳记忆时段;B是应将每一个复习日中最难记忆的内容安排在晚间的最佳记忆时段;C应将每一个复习日中最难记忆的内容安排在临睡前或起床后的一段时间里。
假如不让时间佳度与学记难度相对应,如在最佳时间里去记忆非繁难的或涉足学习以外的事情,无疑是在浪费生命!而在非佳时间里记忆繁难的知识与经验,往往事倍功半。
合理运筹时间,还要学会积极地休息,使不同职责的脑神经细胞交替着工作,比如文理交替。
学习内容相近,大脑皮层工作的部位也比较相近,长时间使用同一部位,造成局部脑细胞内物质的消耗和废物的积累,因而提前产生疲劳。由于相近的科目和同类的材料放在一起学习,大脑中的神经联系也比较接近,产生重叠、交错,容易产生混淆。
善于学习的学生,很注意文理交替,以减少相互干扰。例如,学完语文看物理,做完数学看历史等等。当然,在学习过程中,若穿插上文体活动,进行积极的休息,对记忆也是十分有利的。此外,在记忆的非佳时间里,不妨尝试带着问题去闲谈,闲时得\"宝\"--在闲谈中学记\"无字理\",能额外地记住原本在最佳时间里应该记住的问题。
6)分散(头尾)记忆法
计划用1小时来背诵一篇文章,对这1小时的安排可以有两种方法:
一是集中法,就是在1小时之内,不断地反复地背,直到记住为止;
二是采用分散法,就是把背诵的时间分在几次进行,如每天背20分钟,在三天背完,总的背书时间还是1个小时。
检查记忆的效果,发现分散法的效果明显优于集中法。这是为什么呢?
一个学习过程,如果相对地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那么,前面的学习活动会影响后面的学习活动,即前摄抑制。例如,刚踢完足球,就立刻做功课,注意力常常难以集中,就是因为前面的活动虽然表面上结束了,但这个神经活动并没有停止,还要持续一段时间,使后面的学习活动受到干扰。前面活动引起的兴奋越强烈,对后面学习活动的干扰越大。同样,后面的学习活动也会影响到前面的活动,即后摄抑制。
实践证明,总是开头和结尾阶段的学习效果好。不少人一早起来,学习效果最好,除了早晨头脑清醒、精力充沛外,更在于早晨是一天的开始,学习活动基本不受前面的干扰。也有的学生睡觉前记忆外语单词和背课文的效果好,这是因为背完后就休息或睡觉,不再受其他活动的干扰。
分散学习法实际增加了学习过程中干扰少的首尾阶段,每次学习时间较短,大脑细胞也不容易疲劳。在采用分散学习法学习时,要掌握好间隔时间。间隔的时间太长容易遗忘,间隔的时间过短,又容易受到干扰
看的慢、看不懂,如何提升阅读效率
投资小、见效快,学习能力培训加盟
↓↓↓更好阅读体验(字体格式、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