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脑记忆论坛

右脑速读记忆方法

怎样提高记忆能力

作者:天高云谈
2015-06-14 18:44
记忆,是指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保持和重现的心理过程。有没有记住,主要看能不能再认,能不能回忆和能不能复做。
例如,解答一道选择题,当看完题目之后,答案还没有在头脑中出现,但一看供选择的答案,立刻认出其中有一个是该题的答案。这种感知过的事物出现在眼前时,能够认识它们的现象就叫再认。至于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也无人提示,但能独立地再现出这一事物的印象,这种现象叫回忆。这种情况在学习中比比皆是,如背诵课文、记单词、写化学方程式、使用公式解题等等。学过的动作,在需要时能准确地重复做出来,叫做复做。能“回忆”出来,反映了较高的记忆水平。
记忆在学习中具有很大的作用,没有记忆,学习就无法进行,法国一位数学家说:“记忆是一切脑力劳动之必需。”法国作家伏尔泰说:“人,如果没有记忆,就无法发明创造和联想。”
具体地说,记忆在学习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学习新知识离不开记忆,为什么呢?因为知识具有严格的系统性,学习总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是循序渐进的。正如建造大厦那样,要从打地基开始,一层一层建起。老师在讲课之前,要求学生进行预习和复习,正是为了使学生记住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旧知识,以便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忘记了有关的旧知识,却想学好新知识,那就如同想在天空中建楼一样可笑。如果学高中电学时,初中电学中的知识全都忘记了,那么高中的电学就很难学习下去。一位捷克教育家说:“一切后教的知识都根据先教的知识。”可见记住先教的知识对继续学习有多么重要。
其次,思考离不开记忆。面对问题,引起思考,力求加以解决,可是一旦离开了记忆,思考就无法进行,问题也自然解决不了。假如在做求证三角形全等的习题时,把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或定理给忘了,那就无法进行解题的思考。人们常说,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有时思考不下去的原因是由于思考时把需要使用的概念和原理遗忘了。经过查找或请教又重新回忆起来之后,中断的思考过程就可以继续下去了。宋代学者张载说过:“不记则思不起。”这话是很有道理的。感知过的事物不能在头脑中保存和再现,思维的“加工”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米之炊了。
第三,提高学习效率离不开记忆。记忆能力强,就可以在头脑中建起一个贮存库――“智慧的仓库”。在这“仓库”里贮存着通过学习获得的一切有价值的成果,在新的学习活动中,当需要某些知识时,则可随时取用,从而保证了学习和思考新知识的迅速进行,节省了大量查找、复习、重新理解的时间,使学习的效率大大提高。
一个优秀生在阅读或写作时,很少翻查字典;在做习题时,也很少翻书查找原理、定律、公式等,因为这些知识已牢牢地贮存在他的大脑中了,而且可以随时取用。
不少优秀生解题速度快的秘密在于,他们把常用的运算结果,常用的化学方程式的系数等已熟记在头脑中了,因此在解题时,就不必在这些简单的运算和配平上花时间了,从而可以把时间更多地花在思考问题上,由于记忆得牢固而准确,所以也就大大减少了临时运算造成的差错。难怪有句格言说:“记忆乃才智之母。”有才智的学生往往与他们有良好的记忆能力有关。
那么,怎样提高记忆能力呢?
1)要有“记住”的紧迫感
不少学生有这样的体会:课堂提问前看书,记忆效果比较好;考试之前学习,记忆效果比较好。其原因在于记忆的目的明确,因为害怕记不住,直接影响学习成绩。这种非记住不可的紧迫感,使得记忆的效果大大提高。
学习的实践证明,记忆的任务明确,目的端正,就能发掘出各种潜力,从而取得较好的记忆效果。一般来说重要的事情遗忘的可能性比较小,就是这个道理。
不少学生总抱怨自己的记忆能力太差,其实根本原因在于学习的动机和目的不端正,学习缺乏强大的动力,不善于给自己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因此在学习时,就没有“一定要记住”的紧迫感,注意力就不容易集中,使得记忆效果很差。可是自己又不从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上找原因,反而一味地怪自己的记忆力太差,再去学习时,又缺乏“一定能记住”的信心,结果就更加记不住了,形成恶性循环,使得学习成绩越来越差。
有了“一定要记住”的认识,又有了“一定能记住”的信心,记忆的效果一定会好的。
2)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有人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黑板上写了20个名词――信封、纽扣、杯子、碗、邮票、线、茶叶、勺、糨糊、剪刀、水壶、碟、信纸、针、炉子、筷子、笔、衣服、火柴、酒杯,让学生识记两三分钟后,进行默写。结果,凡是默写比较好的,都把20个名词按照用途分成了四组:与喝茶有关的(杯子、茶叶、水壶、炉子、火柴)写在一起;与缝纽扣有关的(纽扣、线、剪刀、针、衣服)写在一起;与吃饭有关的(碗、勺、碟、筷子、酒杯)写在一起;与通信有关的(信封、邮票、糨糊、信纸、笔)写在一起。由于这些学生能联系到自己掌握的生活知识,找到了这20个名词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记忆的效果就比较好。这属于意义识记,也就是要理解事物的意义,并利用过去的知识和经验的一种记忆方法。而默写不好的学生没动脑筋,只忠实于黑板上缺乏内在联系的原来的名词的顺序,直接去背。这属于机械识记,也就是不需要理解事物的意义或不需要利用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只靠对事物的重复来记忆的方法。
这两种记忆法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要用到。例如,对原理、定义、定理、法则的记忆要靠意义识记;对历史年代、人物名称、山的高度、元素符号的记忆,就要靠机械识记。
不同年龄,两种记忆方法在记忆中所占的比例也是不同的。机械识记在记忆中所占的比例,小学一年级是72%,初二是55%,高二是17%。意义识记在记忆中所占的比例,小学一年级是28%,初二是 45%,高二是83%。可见,随着年龄的增大,中学生记忆中的意义识记所占的百分比越来越高,而机械识记所占的百分比则越来越低。
了解了这个特点,记忆时就要尽量通过思考,待理解以后再记忆,这就不再是死记硬背了。而不理解就去记现成结论,就叫死记硬背。
由于通过理解抓住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使新知识有了支撑点,不仅便于记得牢固,而且还可以使旧知识得到新的理解。通过理解,将知识系统化,使所要记忆的内容纳入知识的体系之中,成为整体的一部分,这样就更容易记忆了。有时要记忆的事物实在无法找到有意义的必然联系,为了便于记忆,可以人为地运用表面的联想去记忆,也可以把要记的内容变成口诀来背。
3)要及时复习
已经记住了的外语单词、外语课文、数理化的定理、公式等,隔了一段时间后,就会遗忘很多。怎么办呢?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学习后及时复习。
为什么要及时复习呢?
因为遗忘过程有它的规律。科学实验证明,在学习材料刚刚记住的时候,经过1小时再检查,发现只能记住学习材料的44%左右,而56%全被忘记了;经过一天后,再检查,只记住了33 %的内容,而 67%被忘记了;六天后,再检查,只记住了学习内容的25 %左右。
可见,在学会和记住了某些知识后,紧接着的就是先快后慢地遗忘。因此,必须在还没有遗忘之前进行复习,以加深和巩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记忆,使大脑的神经联系得到强化。
要想记住,光弄懂还不够,还要及时复习,否则就会逐渐忘记。在这里还要认清一个问题,学过的东西,虽然忘了,但并不是彻底忘了,如果加以复习,由于过去曾经学习过,理解过,当学习的内容重新出现在眼前时,就会产生“再认”的作用,因而有可能迅速地回忆起来,即使回忆得不完全,再学习一遍,也比第一遍学习要容易些。因为学习过的东西在大脑里终究已留下了痕迹,这种痕迹在一定的条件下还是可以恢复的。所以学过的东西一旦忘了,不要认为过去的工夫就白花了。
综上所述,在学习过程中,坚持课后复习,阶段复习,期中复习和期末复习,是与遗忘作斗争的有效对策,是很必要的学习活动。
4)学习负担要适当,注意文理交替
一次学习的材料数量越大,学习后记住的百分率也就越小。或者说,学的内容越多,遗忘的百分率也就越高。为什么呢?因为一次学习的内容过多,容易引起大脑的过度疲劳,产生抑制,造成学习成绩下降。一次学习的内容太多,要记的东西就多,不仅容易造成记忆困难,还会动摇记忆的信心。因此,在每次给自己安排学习任务时,不要使负担过重。
有的学生学习外语,不靠及时复习,只在考试之前搞突击,集中背单词、词组、句型和课文,因为要记忆的知识量太多了,因此效果极差。有的学生学习起来,一坐就是一天,弄得头昏脑涨,记忆的效果很差。
要想提高记忆的效率,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上还要注意文理交替。
什么叫文理交替呢?就是不把内容相近的科目集中在一起学,而是将文科和理科相互交错安排。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一是学习内容相近,大脑皮层工作的部位也比较相近,长时间使用同一部位,造成局部脑细胞内物质的消耗和废物的积累,因而提前产生疲劳。长时间学习内容相近的学科,造成学习上的单调刺激,就如同听单调的下雨滴水声或钟表的“嘀嗒”声一样,容易引人发困,产生睡意,或者叫产生抑制,再坚持学习下去就困难了。二是由于将相近的科目和同类的材料放在一起学习,使大脑中的神经联系也比较接近,产生重叠、交错,因而引起回忆时的混淆和差错。意义与写法相近的名词、意义相近的概念,都容易产生混淆就是这个道理。善于学习的学生,在安排学习内容时,很注意文理交替,以减少相互干扰。例如,学完语文看物理,做完数学看历史等等。当然,在学习过程中,若穿插上文体活动,进行积极的休息,对记忆也是十分有利的。
5)分散学习法
在基本理解的基础上,要想把所学的内容记住,在学习的时间安排上,可采用不同的方法。
一种是集中学习法,就是在集中的时间内,不断地反复地学习,直到记住为止。
另一种是分散学习法,就是把学习时间分隔成几个阶段,阶段之间又有一定的间隔,然后,在这几段时间内反复学习。
例如,背一篇古文,开始用点时间把古文翻译一下,排除字词障碍,然后开始背诵。根据经验,计划拿出1小时用来背诵,对这 1小时的安排又可以有两种方法:
一是采用集中学习法,就是在 1小时之内,不断地反复地背;二是采用分散学习法,就是把背诵的时间分在几次进行,如每天背20分钟,在三天背完,总的背书时间还是1个小时。可是,隔一段时间检查记忆的效果时,发现分散学习法的效果明显优于集中学习法。
为什么分散学习法的效果好呢?现在有这样的解释:一个学习过程,如果相对地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那么,前面的学习活动会影响后面的学习活动,心理学上叫前摄抑制。例如,刚看完电影,立刻做功课,注意力常常难以集中,就是因为前面的活动虽然表面上结束了,但这个神经活动并没有停止,还要持续一段时间,从而使后面的学习活动受到干扰。前面活动引起的兴奋越强烈,对后面学习活动的干扰也越大。同样,后面的学习活动也会影响到前面的活动,心理学称之为倒摄抑制。例如,记外语单词,本来已经记住了,如果接着又学了几个意义相近的单词,结果前面的单词反倒忘了或记不清了。生活中也有这样的情况,本来想说一件事,还没说完就被别人讲的另一件事打断了,等别人讲完后再想说自己刚才想说的事时,却一时想不起来。这是由于后面的活动产生的兴奋,抑制了前面进行的活动所引起的。
这样看来,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中间阶段的学习活动,有可能受到前后两个方面的干扰。而学习过程刚开始的阶段,不受前面的干扰,学习最后阶段不受后面的干扰。实践证明,在学习过程中,总是开头和结尾阶段的学习效果好。不少学生一早起来,记外语单词、背诵课文取得较好的效果,其原因,除了早晨头脑清醒、精力充沛外,更重要的在于早晨是一天的开始,学习活动不受前面的干扰。也有的学生晚自习或睡觉前记忆外语单词和背课文的效果好,这是因为背完后就休息或睡觉,不再受其他活动的干扰。
分散学习法效果好的原因是增加了学习过程中干扰少的首尾阶段,同时,由于每次学习时间较短,也不容易引起大脑细胞的疲劳。集中学习法效果差的原因,除了首尾少、干扰多以外,还在于连续集中学习相近的材料,容易使大脑细胞疲劳,神经联系产生差错。
在采用分散学习法学习时,要掌握好间隔时间。间隔的时间太长容易造成遗忘,间隔的时间过短,又容易受到干扰。有的研究认为记忆同样的材料,各次间隔为半小时,需要反复习学习11次,才能熟记;当各次间隔为2小时时,需要反复学习7.5次,才能熟记;当各次间隔为10小时时,只需反复学习5次就能熟记。
在学习过程中,要根据学科特点和本人特点,通过学习实践,掌握好学习的间隔时间,根据遗忘先快后慢的特点,开始各次间隔的时间可以短一些,以后则可以逐步加大,如果材料太难,则可以有较多的间隔次数,学习材料如果比较容易,内容又比较少,则间隔次数可以减少。
6)尝试回忆法
中学生都想将所学的内容记住,但用什么方法记忆效果好呢?常见方法一般有两种。
一种是单纯地反复地念、写、看,这种方法叫单纯重复性识记方法。
另一种是在重复识记的过程中,回忆再现。换句话说,就是在背记的过程中,不断地自己“考”自己。考的方式很多,主要是采用自己复述、自己默写等方式。例如,在熟记外语单词的过程中,可以看着英文默写中文,也可以看着中文默写英文,然后加以对照,把不对的更正过来,接着再背。背诵课文时,也可以不断尝试着自己背,或者请别人帮助核对,背得不对时,再看,再记。记忆一个问题的答案时,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将内容概括成几个要点,然后去识记,并不断地尝试着独立地复述,直到背熟为止。实践证明,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尝试回忆法能大大提高记忆效果。
不少学生在学习时,一遍遍地看书,很少合起书来回忆一下书中的要点、思路或公式等等。结果书一看就懂,一放下就忘。由于书一看就懂,不费脑筋,所以大脑兴奋不起来,常看到有的学生看着书就睡着了。如果在学习时不断尝试回忆,把想出来的内容先写在纸上,然后再看书,使头脑处于一种积极活动的状态,那么记忆效果一定会很好。
当然,有的学生担心尝试回忆太费时间,实际上尝试回忆所用的时间是越来越少。表面上看尝试回忆是一种“信息的输出”,实际上信息在“输出”的过程中,又被进一步加工和强化了。尝试回忆次数越多,记忆越牢。如果急于赶进度,每天不去回忆旧内容,看来天天学了不少新内容,但实际上忘记的内容也一天天多了起来。如果算总账的话,还是尝试回忆法的收获大,花费时间少,记得多。
7)综合学习法
如果面对一份内容多,范围大的复杂学习材料,采用什么方法才能获得较好的记忆效果呢?
一般采用三种方法:
(1)分段学习法
把内容平均分成几部分,然后安排在几个单元时间去识记。这个方法对记忆很有好处,缺点是一开始就人为地把有内在联系的知识分割开了,从而影响了对知识的理解,从这个角度讲,这样做又降低了记忆的效果。
(2)整体学习法
整体学习是一次识记需要记忆的内容,
下一页 (1/2)

记不住、想不起,怎么改善记忆效果
看的慢、看不懂,如何提升阅读效率
投资小、见效快,学习能力培训加盟

↓↓↓更好阅读体验(字体格式、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