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Carl Jung)提出一个深刻的概念叫“投射”(Projection),我们会将无意识中的想法投射到外界,因而看不清事物的本来面目。对学习影像阅读来说,许多人的投射阻碍他们获得最佳结果。
我不止一次看到“这是少数人才有办法学会的方法”、“这可能需要天赋吧”,“这不可能吧”这类评论,他们认为影像阅读是照相记忆,是遥不可及的东西。他们做了错误的投射。事实是,影像阅读是非常简单的东西。忘掉你之前所认为的一切,要掌握这一高效的阅读方法,你需要在内心安置全新的态度。
1.意识&潜意识
我在音频教程中已经详细阐释了意识和潜意识的运作机制。这里,再介绍一个实验,让你察觉到,你的意识层面只是冰山一角。
“利维(Levy,1996)下意识地给90个老年人呈现’有激活性的’(启动)消极或积极的年龄类型词,从而发现了这个现象。以0.066秒的时间间隔呈现一系列词语,比如’下降’、’遗忘’和’衰老’,或‘明智’、‘聪明’和‘有学问’。这些被试仅仅下意识地知觉到了光的闪现和模糊的点。但呈现积极的词会导致他们’记忆自我效能’(对记忆的信心)的提高。呈现消极的词则会有相反的作用。”
记住,在“影像阅读”这一步之后,意识上不会获得什么信息,因为信息绕过意识进入了潜意识。你的意识一次只能处理7+-2个组块的信息,余下99%的信息,都是由你的潜意识在处理。回想一下这种情况:周围的人在说话,你毫不注意,只做着自己手头的事,突然他们提到一个你很感兴趣的话题,或是你的名字,你的注意力马上就转向他们所说的话。你是如何自动“注意到”他们提到让你感兴趣的内容的?因为你的潜意识无时无刻不在处理信息,只是,你无法完全意识到,因为你的意识容量有限。
2.重新定义活化
如果对普通人进行催眠术等手段来强化回忆,那么连幼儿时期的小事都能够记起,这些记忆在潜意识深处,难以在意识层面调出,却以微妙的方式影响我们的行为。
影像阅读也是一样,信息进入了我们的潜意识,但此时意识层面还一无所知。许多影像阅读的新手对“活化”感到挫败,而问到活化的方法,才发现他们做的就是坐在那里,回忆哪些信息进入了潜意识,这和要你回想五年前的今天你在干什么无异–信息在潜意识那里,但你的意识无法直接获得!活化的精要是–主动地与书本接触!
心理学中有一个“触发效应”(trigger effect),当我们想起一个线索时,其他相关信息都会显现出来。你也许一时想不起一个人的名字,但你可以想起和他见面的场景,谈的内容,而逐渐地,这让你想起他的名字。一位朋友是考试高手,说他考试时都会在脑海里翻教科书,别惊讶,不会照相记忆,也看不清书上的文字,但这书本这一“场景”触发相关的记忆。
这正是活化的定义,你主动地问问题,去书上找答案,借由问题和书上文字的刺激去激活潜意识已经吸收的信息。当你有明确的目的、激起好奇心的问题时,你的潜意识就很容易为你提供边缘信号,你会察觉到需要的信息在哪里,最重点的内容在什么位置,相信你的直觉,这是高效活化的重要秘诀,而影像阅读能力的提升,正是与潜意识建立连结能力的提升,对直觉敏感度的提升。当然,相信直觉并不意味着放弃逻辑或其他工具,配合目录、逻辑找到对你来说最重要的重点内容。而这正是“触发效应”,这些重点内容,让你和潜意识层面已经吸收的知识建立连结。
一位读者这样描述道:
“神奇的事情将会在这个步骤发生。原来在第三步中进行的「影像速读法」,就是让人类的潜意识进行速读,如相信「星战」中宇宙的大能存在一样,再经过一个晚上的沉淀和数据重组,脑中对之前的读物会产生出一种不能解释的亲和力。读者在「激活」的步骤中再翻看书中内容时,最关键的内容好像自动着了灯一样能轻易被读者发现,而读者就是这样利用了80/20的定律,看到最重要20%所在,从而明白全书80%的内容。”
3.80/20法则
20%的内容决定80%的价值,而剩余80%的内容,只有20%的价值。如果全世界只能保留一个定律,我选这一个。
不论你如何阅读,请牢记这个法则,它是让你成为高效阅读者的终极秘密。它教会你歪着思考: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具有同样的价值,有一些内容比较重要,而大部分的内容并不重要。
思考一下,全世界每天都在产生各种各样的文字,每一篇文字看下来,或多或少都会有一定收获,但问题是,你根本没办法看完全部。我在高三时就意识到同样的道理:每一道题目做下来,你或多或少都有收获,但你永远没有办法做完所有的题目。
在你选择把时间花在低价值内容上的同时,你丢失的是高价值内容的时间,这在经济学上叫机会成本。
一些人不知道如何把影像阅读运用在专业书籍上,而我发现这正是影像阅读最有威力的地方。事实是,80%以上我阅读的书籍都是一般人所认为的“专业书”,或“理论著作”。我将影像阅读用在任何文字材料上。
活化专业性书籍,需要更主动、更灵活,但原则是一样的,不少我见过的人认为活化教科书的难处在于,教科书每个字都是重要的,No…..
任何一本书,作者都在传递一些概念和思想,教科书也不外如是,你的目标就是抓住这些思想和概念,而不是文字本身。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庄子谓曰:“得意而忘言”。
“编译原理”是计算机专业领域公认最难的课之一,我们上这门课时,一个同学问助教:这本书应该怎么看?助教回答说:“你叫我直接看我也看不懂,我都是先看代码部分。”
作者传递的是一种想法,而你思考的就是怎么抓住这种想法。有时你看他的示例就知道他要传递的是什么理念。《经济学原理》供求分析那章我几乎没看什么文字,就看了书上的几幅供给曲线和图旁的解释。一本法律专业的书,整整三页的文字可能都在解释一个核心的想法,你的问题就是:这里面哪句话是最核心的?哪句话总结了所有内容?抓到这句话,然后问问你自己还需不需要更多的解释,挑读最少的部分,一两句话,一两个词,少数情况下一段!一些地方似乎很有趣,却不值得多读。而一句话,你也要用跳读的方法抓到里面关键词,而不必字字计较。记住,抓背后的想法,而不是文字本身,这是一个极大的区别。
被动的阅读者一个字一个字地看,觉得这样才让他们感到安心,当看到最后一个字时,他们已经忘了之前看了什么。他们在阅读时没有目的,也没有主动地提出问题,寻找答案。
“理查德.柯克(Richard Koch)在《八十/二十法则》(The 80/20 principle)这本书中提到,他在英国牛津大学念书的时候,就会灵活地运用八十/二十法则。他的导师建议他千万不要把一本书从头到尾读完,并劝他应该先读引言、再读结论,接着读其中的精彩片段,这样才可以快速吸收书中的精髓。柯克那时就体会到,一本书百分之八十的价值,只在其中百分之二十的页数,并以看完整本书所需时间的百分之二十来吸收。”
4.层层递进
且让我先引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的一段话:
“我们大多数人所受的教育,都说是要去注意那些我们不懂的地方。我们被教导说,碰到生字,就去查字典。我们被教导说,读到一些不明白的隐喻或论说,就去查百科全书或其他相关资料。我们被教导说,要去查注脚、学者的注释或其他的二手资料以获得帮助。但是如果时候不到就做这些事,却只会妨碍我们的阅读,而非帮助。”
在书中又提到一个重要的规则: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
我一直记得,高中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对我思维的震憾。
现在,这句话对我来说是常识,在活化中,你不用从头读到尾,你可以读得更有效。但思考一下,为什么上面这种方法是有效的?
大部分的人觉得他们必须掌握一个概念,然后再移到下一个,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许多人认为困惑是不好的事,然而你越是困惑,你就越有弄清楚它的动力。在学习时,你永远要让自己保持某种程度的困惑,否则你能从学习当中得到什么?
不要停留在某一个概念上,因为每一个学科,每一个章节讨论的概念,是互相联系的,把它们当做整体处理。
所以在第一层活化,大概了解一下有什么概念,知道整体,会让你更好地理解每一个部分。不用担心理解力,什么都略懂一点,生活更多彩一些。
让自己在一开始困惑,停下来,让头脑孵化,5分钟就好,让你的潜意识工作。最伟大的艺术家知道什么时候停止工作。
接下来,开始第二层活化,再更深入地看,解决之前的困惑。
往往前一层活化中让你困惑的东西,在下一层轻易地解决了。有时我发现,前三层的活化都让我困惑,甚至越来越困惑,但在第四层的时候,一切都合在一起,瞬间我理解了一切。
要使用影像阅读处理专业书籍,你需要拥抱困惑,因为它们驱动你的潜意识高效工作。
我个人的偏好是,挑出最核心的观念,对这些观念进行玩索,思考它们的意义和重要性。休息,再提出问题,通过解决提出的问题来深入研究它们。注意,我并不是说不需要深入研究,而是层层递进,不要过早地陷入细节中。
“我发现,如果我不得不去写作某一较为困难的题目,最好的办法是,在几个小时或几天里,集中注意力——我所能够达到的最集中的注意力——予以认真思考,在这段时间结束时,即发出指令,比方说,要求这一工作转到潜意识进行。过了几个月后,我有意识地回到这个题目,发现这一工作已经完成。在我发现这种方法以前,我习惯于在以后的几个月内,由于工作没有进展而忧虑不止,但是我并没有因为忧虑担心而使问题得以解决,反而将这几个月的时间浪费了。现在呢,我就可以利用这段时间从事其他工作了。”–罗素《幸福之路》
“人的脑子是有着难以捉摸的机能–连电脑也能想出来的脑子,其机能当然要比电脑复杂得多。拼命想时想不到,不想时答案却走了出来,是常有的事。我们可以肯定的,就是在不经意中走出来的答案,一定是以前想过的老问题。以前想得越深,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机会就越大。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可以置信。
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时间并没有白费。将问题搁置一旁,过些时日再想,可有奇效。就是不再想答案也可能会在无意间得到的。”–张五常《思考的方法》
5.好奇与立刻行动
要掌握影像阅读,你需要不断发展自己对直觉的信任,需要对书本主动进攻,发展好奇心。影像阅读就像一项技能,会随着你的不断使用、领悟而变得越来越有效。
不少人因为遇到困难的考试,而找到影像阅读,马上想要把这项技能运用到教科书上,他们急于求成的心态,或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往往会对学习影像阅读发生反作用。
另外一些人,看着各种影像阅读的成功故事,却迟迟不行动,他们觉得还需要练习,却没有意识到最好的练习就是开始使用。我可以告诉你影像阅读发生在我身上的各种成功故事,但除非你开始行动,你所期待的事永远不会发生在你身上。
最好的态度,就是抱着好奇、玩乐的态度,投入到使用、行动当中,不要给自己压力,去注意整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注意超阅读/挑读时你的直觉给你的信号,注意微妙的感觉。
反思自己有没有明确的目的和问题,反思自己活化时挑读了哪些不必要的部分,哪些内容才是真正重要的?整本书的核心是什么?
我可以告诉你影像阅读会帮助你更有效的阅读,让你学习的效率倍增,甚至让你的人生完全转变。但很遗憾,如果你不开始使用它,任何事情都不会发生。
我不止一次看到“这是少数人才有办法学会的方法”、“这可能需要天赋吧”,“这不可能吧”这类评论,他们认为影像阅读是照相记忆,是遥不可及的东西。他们做了错误的投射。事实是,影像阅读是非常简单的东西。忘掉你之前所认为的一切,要掌握这一高效的阅读方法,你需要在内心安置全新的态度。
1.意识&潜意识
我在音频教程中已经详细阐释了意识和潜意识的运作机制。这里,再介绍一个实验,让你察觉到,你的意识层面只是冰山一角。
“利维(Levy,1996)下意识地给90个老年人呈现’有激活性的’(启动)消极或积极的年龄类型词,从而发现了这个现象。以0.066秒的时间间隔呈现一系列词语,比如’下降’、’遗忘’和’衰老’,或‘明智’、‘聪明’和‘有学问’。这些被试仅仅下意识地知觉到了光的闪现和模糊的点。但呈现积极的词会导致他们’记忆自我效能’(对记忆的信心)的提高。呈现消极的词则会有相反的作用。”
记住,在“影像阅读”这一步之后,意识上不会获得什么信息,因为信息绕过意识进入了潜意识。你的意识一次只能处理7+-2个组块的信息,余下99%的信息,都是由你的潜意识在处理。回想一下这种情况:周围的人在说话,你毫不注意,只做着自己手头的事,突然他们提到一个你很感兴趣的话题,或是你的名字,你的注意力马上就转向他们所说的话。你是如何自动“注意到”他们提到让你感兴趣的内容的?因为你的潜意识无时无刻不在处理信息,只是,你无法完全意识到,因为你的意识容量有限。
2.重新定义活化
如果对普通人进行催眠术等手段来强化回忆,那么连幼儿时期的小事都能够记起,这些记忆在潜意识深处,难以在意识层面调出,却以微妙的方式影响我们的行为。
影像阅读也是一样,信息进入了我们的潜意识,但此时意识层面还一无所知。许多影像阅读的新手对“活化”感到挫败,而问到活化的方法,才发现他们做的就是坐在那里,回忆哪些信息进入了潜意识,这和要你回想五年前的今天你在干什么无异–信息在潜意识那里,但你的意识无法直接获得!活化的精要是–主动地与书本接触!
心理学中有一个“触发效应”(trigger effect),当我们想起一个线索时,其他相关信息都会显现出来。你也许一时想不起一个人的名字,但你可以想起和他见面的场景,谈的内容,而逐渐地,这让你想起他的名字。一位朋友是考试高手,说他考试时都会在脑海里翻教科书,别惊讶,不会照相记忆,也看不清书上的文字,但这书本这一“场景”触发相关的记忆。
这正是活化的定义,你主动地问问题,去书上找答案,借由问题和书上文字的刺激去激活潜意识已经吸收的信息。当你有明确的目的、激起好奇心的问题时,你的潜意识就很容易为你提供边缘信号,你会察觉到需要的信息在哪里,最重点的内容在什么位置,相信你的直觉,这是高效活化的重要秘诀,而影像阅读能力的提升,正是与潜意识建立连结能力的提升,对直觉敏感度的提升。当然,相信直觉并不意味着放弃逻辑或其他工具,配合目录、逻辑找到对你来说最重要的重点内容。而这正是“触发效应”,这些重点内容,让你和潜意识层面已经吸收的知识建立连结。
一位读者这样描述道:
“神奇的事情将会在这个步骤发生。原来在第三步中进行的「影像速读法」,就是让人类的潜意识进行速读,如相信「星战」中宇宙的大能存在一样,再经过一个晚上的沉淀和数据重组,脑中对之前的读物会产生出一种不能解释的亲和力。读者在「激活」的步骤中再翻看书中内容时,最关键的内容好像自动着了灯一样能轻易被读者发现,而读者就是这样利用了80/20的定律,看到最重要20%所在,从而明白全书80%的内容。”
3.80/20法则
20%的内容决定80%的价值,而剩余80%的内容,只有20%的价值。如果全世界只能保留一个定律,我选这一个。
不论你如何阅读,请牢记这个法则,它是让你成为高效阅读者的终极秘密。它教会你歪着思考: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具有同样的价值,有一些内容比较重要,而大部分的内容并不重要。
思考一下,全世界每天都在产生各种各样的文字,每一篇文字看下来,或多或少都会有一定收获,但问题是,你根本没办法看完全部。我在高三时就意识到同样的道理:每一道题目做下来,你或多或少都有收获,但你永远没有办法做完所有的题目。
在你选择把时间花在低价值内容上的同时,你丢失的是高价值内容的时间,这在经济学上叫机会成本。
一些人不知道如何把影像阅读运用在专业书籍上,而我发现这正是影像阅读最有威力的地方。事实是,80%以上我阅读的书籍都是一般人所认为的“专业书”,或“理论著作”。我将影像阅读用在任何文字材料上。
活化专业性书籍,需要更主动、更灵活,但原则是一样的,不少我见过的人认为活化教科书的难处在于,教科书每个字都是重要的,No…..
任何一本书,作者都在传递一些概念和思想,教科书也不外如是,你的目标就是抓住这些思想和概念,而不是文字本身。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庄子谓曰:“得意而忘言”。
“编译原理”是计算机专业领域公认最难的课之一,我们上这门课时,一个同学问助教:这本书应该怎么看?助教回答说:“你叫我直接看我也看不懂,我都是先看代码部分。”
作者传递的是一种想法,而你思考的就是怎么抓住这种想法。有时你看他的示例就知道他要传递的是什么理念。《经济学原理》供求分析那章我几乎没看什么文字,就看了书上的几幅供给曲线和图旁的解释。一本法律专业的书,整整三页的文字可能都在解释一个核心的想法,你的问题就是:这里面哪句话是最核心的?哪句话总结了所有内容?抓到这句话,然后问问你自己还需不需要更多的解释,挑读最少的部分,一两句话,一两个词,少数情况下一段!一些地方似乎很有趣,却不值得多读。而一句话,你也要用跳读的方法抓到里面关键词,而不必字字计较。记住,抓背后的想法,而不是文字本身,这是一个极大的区别。
被动的阅读者一个字一个字地看,觉得这样才让他们感到安心,当看到最后一个字时,他们已经忘了之前看了什么。他们在阅读时没有目的,也没有主动地提出问题,寻找答案。
“理查德.柯克(Richard Koch)在《八十/二十法则》(The 80/20 principle)这本书中提到,他在英国牛津大学念书的时候,就会灵活地运用八十/二十法则。他的导师建议他千万不要把一本书从头到尾读完,并劝他应该先读引言、再读结论,接着读其中的精彩片段,这样才可以快速吸收书中的精髓。柯克那时就体会到,一本书百分之八十的价值,只在其中百分之二十的页数,并以看完整本书所需时间的百分之二十来吸收。”
4.层层递进
且让我先引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的一段话:
“我们大多数人所受的教育,都说是要去注意那些我们不懂的地方。我们被教导说,碰到生字,就去查字典。我们被教导说,读到一些不明白的隐喻或论说,就去查百科全书或其他相关资料。我们被教导说,要去查注脚、学者的注释或其他的二手资料以获得帮助。但是如果时候不到就做这些事,却只会妨碍我们的阅读,而非帮助。”
在书中又提到一个重要的规则: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
我一直记得,高中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对我思维的震憾。
现在,这句话对我来说是常识,在活化中,你不用从头读到尾,你可以读得更有效。但思考一下,为什么上面这种方法是有效的?
大部分的人觉得他们必须掌握一个概念,然后再移到下一个,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许多人认为困惑是不好的事,然而你越是困惑,你就越有弄清楚它的动力。在学习时,你永远要让自己保持某种程度的困惑,否则你能从学习当中得到什么?
不要停留在某一个概念上,因为每一个学科,每一个章节讨论的概念,是互相联系的,把它们当做整体处理。
所以在第一层活化,大概了解一下有什么概念,知道整体,会让你更好地理解每一个部分。不用担心理解力,什么都略懂一点,生活更多彩一些。
让自己在一开始困惑,停下来,让头脑孵化,5分钟就好,让你的潜意识工作。最伟大的艺术家知道什么时候停止工作。
接下来,开始第二层活化,再更深入地看,解决之前的困惑。
往往前一层活化中让你困惑的东西,在下一层轻易地解决了。有时我发现,前三层的活化都让我困惑,甚至越来越困惑,但在第四层的时候,一切都合在一起,瞬间我理解了一切。
要使用影像阅读处理专业书籍,你需要拥抱困惑,因为它们驱动你的潜意识高效工作。
我个人的偏好是,挑出最核心的观念,对这些观念进行玩索,思考它们的意义和重要性。休息,再提出问题,通过解决提出的问题来深入研究它们。注意,我并不是说不需要深入研究,而是层层递进,不要过早地陷入细节中。
“我发现,如果我不得不去写作某一较为困难的题目,最好的办法是,在几个小时或几天里,集中注意力——我所能够达到的最集中的注意力——予以认真思考,在这段时间结束时,即发出指令,比方说,要求这一工作转到潜意识进行。过了几个月后,我有意识地回到这个题目,发现这一工作已经完成。在我发现这种方法以前,我习惯于在以后的几个月内,由于工作没有进展而忧虑不止,但是我并没有因为忧虑担心而使问题得以解决,反而将这几个月的时间浪费了。现在呢,我就可以利用这段时间从事其他工作了。”–罗素《幸福之路》
“人的脑子是有着难以捉摸的机能–连电脑也能想出来的脑子,其机能当然要比电脑复杂得多。拼命想时想不到,不想时答案却走了出来,是常有的事。我们可以肯定的,就是在不经意中走出来的答案,一定是以前想过的老问题。以前想得越深,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机会就越大。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可以置信。
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时间并没有白费。将问题搁置一旁,过些时日再想,可有奇效。就是不再想答案也可能会在无意间得到的。”–张五常《思考的方法》
5.好奇与立刻行动
要掌握影像阅读,你需要不断发展自己对直觉的信任,需要对书本主动进攻,发展好奇心。影像阅读就像一项技能,会随着你的不断使用、领悟而变得越来越有效。
不少人因为遇到困难的考试,而找到影像阅读,马上想要把这项技能运用到教科书上,他们急于求成的心态,或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往往会对学习影像阅读发生反作用。
另外一些人,看着各种影像阅读的成功故事,却迟迟不行动,他们觉得还需要练习,却没有意识到最好的练习就是开始使用。我可以告诉你影像阅读发生在我身上的各种成功故事,但除非你开始行动,你所期待的事永远不会发生在你身上。
最好的态度,就是抱着好奇、玩乐的态度,投入到使用、行动当中,不要给自己压力,去注意整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注意超阅读/挑读时你的直觉给你的信号,注意微妙的感觉。
反思自己有没有明确的目的和问题,反思自己活化时挑读了哪些不必要的部分,哪些内容才是真正重要的?整本书的核心是什么?
我可以告诉你影像阅读会帮助你更有效的阅读,让你学习的效率倍增,甚至让你的人生完全转变。但很遗憾,如果你不开始使用它,任何事情都不会发生。
看的慢、看不懂,如何提升阅读效率
投资小、见效快,学习能力培训加盟
↓↓↓更好阅读体验(字体格式、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