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上与一些已经毕业的孩子们聊天,已经读初三的他们聊到学习英语的难点就是记单词。聊到这让我想起我现在教的一孩子惊人的记忆力,我曾试过,给她听写302个单词,每个单词一遍,全对。我曾问过她何以如此厉害,她笑说是因为在学弹钢琴,记一支曲子就要记住十四、五页的乐谱,所以对于记英语单词,便是小菜一碟啦。无论如何,我想这孩子是掌握一些记单词的技巧,并加上自已超常的记忆力所成就的。在网上一搜,竟搜到一些关于造就非凡的记忆力方法,于是借此转载一此,共同学习吧。
造就自己非凡的记忆力
一个不懂得学习方法的人,是一个呆板的读书人,他在自己的脑子里给别人跑马。
只掌握一种学习方法的人,是一个肤浅的观察者,他用自己的见识去空想“井”外的世界。
掌握多种学习方法的人,是一个深沉的思索者,他用自己的眼睛去读历史的经典和人世的书。
在社会上不难看到,当资历、条件、努力等因素差不多时,有的人硕果累累,事业成功,有的人却毫无建树。认真分析一下原因,就会发现,人才的成长有其内在的规律,凡是学有所成者,无不是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那些名家大师,不仅创立了辉煌的知识体系,还都总结出自己独特的治学之道。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就一言以蔽之:“一切知识中最有价值的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成功方程式”即“成功一艰苦的劳动十正确的方法十少说空话”,也体现出正确的学习方法在爱因斯坦的成功因素中占了重要的位置。
记忆是与生俱来的。人从出生开始,就有了时间的烙印,记忆就开始了。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学习,学习书本知识、生活知识、工作知识,然后把这些知识经验储存在大脑中,保持下来,变成记忆。有了对知识和经验的记忆,我们才能工作和生活。如果没有对记忆的保持,我们将一无所获。
有了强大的记忆力,就有了一个满满的智力库,就能唤醒我们身上巨大的潜能和力量,取得非凡的成功。许多出色的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都以其惊人的记忆力,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天才的非凡记忆力
罗马伟大的哲学家塞内加,他的学生向他读出选自不同作品的诗句,读出一句以后,塞内加就将原诗整篇背下来。学生读了大约两百句以后,塞内加又把读过的诗句从头到尾背诵下来,一字不差。然后,他又把21o行诗句倒背如流,没漏掉一小节。他曾经编纂一部大部头的神父文选集,受到当时教皇的赞叹,他是全凭记忆写出这本书的。古希腊举世闻名的大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有这种令人惊叹的记忆力。
法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军事家拿破仑也具有超常的记忆力。据说他能记住每一个士兵的面孔和姓名,能将18世纪军事家所重视的所有军事理论全部熟记在心。常常在大战正酣之际,捕捉到转瞬即逝的战机,不用查看地图仅凭记忆就能果断地发布命令,从而改变两军的命运,使他的大军犹如狂风席卷了整个欧洲。所以,他的名言“没有记忆的脑袋,等于没有警卫的要塞”流传至今。
仅上过4个月小学,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林肯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和渊博的知识,他的成功与记忆力突出有很大的关系。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记忆18至20万个单词,是英美人士中记忆单词最多的一位。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也因为有极强的记忆力而获得成功,在他的《成功之路》丛书里有专门的介绍。
我国的文学巨匠茅盾先生一生著作丰厚,许多作品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他不仅熟读唐诗宋词,能够张口即来,而且还随时向人们背诵120回的长篇古典名著《红楼梦》。茅盾先生辉煌的成就与他出色的记忆力是分不开的。
周恩来总理也具有惊人的记忆力,张闻天曾说:“周总理的记忆力就像一台电子计算机。只要会见一次,他就完全把你记住了。”周恩来总理也常因为准确的记忆力引起人们的惊叹,使他周旋于国际政治舞台得心应手,非凡的记忆力是他取得了巨大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多”记忆法
良好的记忆力是获得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许多巨匠伟人都有超强的记忆力,他们是怎样获得如此非凡的记忆力呢?
毛泽东说:“记忆的最好方法就是坚持‘四多’即多读、多写、多想、多问。”他自己就一直坚持这种方法。
多读:除了博览群书以外,还要对重点的书籍多读几遍。他对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一书,读了多达17遍。在读《饮冰室文集》、韩愈的古文及唐宋诗词的时候,常常要求自己要达到背诵的程度,并且要精深了解,透彻领悟。毛泽东尤其喜欢古诗词,能顺口吟诵的就有四、五百首。他还有抄写诗词的习惯,他认为这样做既练习了写字,又锻炼了记忆力。到晚年的时候,他的记忆力还很好。
多写:多写读书笔记。毛泽东在多年的学习实践中养成了手中无笔不读书的习惯。边读边写被他认为是加强记忆的最好方法。毛泽东的读书笔记形式灵活多样,除了各种记录本外,还有选抄本、摘录本,以备做重点记忆。他还经常在书的重要地方画上各种符号,写眉批。丰泽园的图书室里就有13000多册图书被他眉批过。一本《伦理学原理》,全书不过10万多宇,他用工整的小楷在书的空白处写下了12000字的批语。他在读《辩证法唯物教程》一书时,也写下了近13000字的批语,其中第三章的批语就有1000多字,和文章的长度差不多。
多想: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清楚哪些观点是正确的,哪些观点是错误的,通过对比,使正确的观点更深刻。在读书批语中,他都有比较简单的赞成、反对或怀疑的话,用笔谈的形式与作者讨论,汇总历代学者的不同学说,提出自己的精辟见解。一旦结晶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就不会再忘了。
多问:学习时遇到不清楚、不明白的地方,及时请教。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时,毛泽东除了在校自修,向本校教员请教外,还经常向有学问的人请教,每逢有专家、学者来长沙讲学,他都要拜访求教。他常说:“学问一词讲的就是又学又问,不但要好学,还要好问。只有问懂了,才能记得牢。”
一本书通过这样的阅读,到看完的时候基本上也就记住了大部分。毛泽东的记忆方法就是勤奋。
“多看多写”记忆法
钱钟书先生是中国数千年文化传统在一个风气开通、历史转型时期的特殊结晶。他幼承家学,天资过人,尤其在记忆力上,青少年时代就练就了文史方面的“童子功”。他对我国古代的经、史、集很多篇章都能倒背如流,尤其对宋诗和古典诗歌,几乎每一篇都能随口吟诵。他所著的五卷《管锥篇》是当代学术的一座高峰。不仅如此,钱钟书还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等,而且对西方的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哲学、心理学都有很深的造诣和透辟的理解。凡是钱钟书的朋友、同事或学生,哪怕是仅仅与钱钟书交谈过一次的人,都为他超强的记忆力赞叹不已。他的经验是:勤奋,惟有勤奋,才是成为天才的必要条件。
关于钱钟书的勤奋,流传着许多感人的故事。据50年代文学研究所的同志讲,当时他们还是年轻人,而钱钟书早已是赫赫有名的大学者了,可是,他们每次进入线装书库,几乎都会遇见钱钟书。钱钟书拿着铅笔和笔记本,不断地翻阅书籍,不断地抄录、作笔记、默记,常常不知不觉地就过了半天。有时,他会在那里向年轻人介绍各类古籍,能准确地告诉他们这些书插在哪个书架的哪个具体位置,如数家珍。
文学研究所图书馆馆藏的线装书十分丰富,许多线装书的借阅卡上只有钱钟书一个人的名字。文学研究所图书馆当年收藏的许多好书,特别是珍贵的外文书,不少是他帮助订购和搜寻来的。他精读的每一部书,都反复批点,有的连两头和页边都写满了,再也找不到一点空的地方。他每写一部书,记忆整理的资料都要用麻袋来装。
“日积月累”记忆法
茅以升是中国著名的桥梁专家。他自幼热爱学习,喜欢读书。1916年夏天,他毕业于唐山路矿学堂。为了掌握建桥的专业知识,他到美国进修,先后获得了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33年,他担任杭州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处长。他和同事及建筑工人共同努力,终于建成了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和建造的铁路、公路和大桥。
茅以升在学习和工作上的巨大成功,是和他良好的记忆力分不开的。少年时,茅以升为了锻炼记忆力,每天清晨都到河边背诵古诗。天长日久,他不但增加了知识,还有效地提高了记忆力,达到了过目成诵的境界。一次,爷爷在抄写古文时,他在一旁默记。等爷爷放下笔时,他竟然把一篇《京都赋》一字不差地背诵下来。
茅以升不仅背诵古文诗词很熟练,还背诵抽象的数字来锻炼记忆力。一次,他看到有篇文章将圆周率的近似值计算到小数点后面的100位。他想:背诵这些数字不也是一种锻炼吗?于是,他就一节一节地背诵这一长串的数字:14、15、92、65、35、……这些数字尽管难记,但他还是凭着坚强的个性,把100位数字全背了下来。
杰出的天才人物出色的记忆力也不是天生就有的,他们是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超出平凡人的付出得到的。
名人是这样记忆的
记忆也是学习的基石,没有记忆,任何学习都是不可能的。心理学家说:“学生在学校学习,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他们在学习记忆。学习一门功课,一种技能,能够储存起来,成为一种经验,作为生活、工作的准备,学习才算成功。记忆标志着人类的智能、生命和经验。”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有出色的记忆力,并希望获得学习的成功。既然上面已经说明了记忆力是通过后天的努力培养出来的,那么有了途径就可以使我们拥有超越一般的记忆力。
调动你的新能量
日本著名的心理学家多湖辉说过:“记忆的关键,在于‘我能记住’这种自信心。”自信状态影响着一个人记忆力的发挥。自信心是增强记忆的内在动力,信心越强,记忆力效果越好。科学研究表明,当人的自信心增强的时候,机体放松,情绪乐观,血液的含氧量就高,大脑细胞获得的氧气就足,从而产生兴奋和激发状态,我们把它称为大脑的新能量。新能量增进脑细胞的活跃状态,产生良好的记忆效果。
腹稿记忆法
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孙冶方的案头,贴着一句但丁的格言:“在科学的人口好比地狱的人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在这里意志必须坚定,在这里不能让恐惧来做顾问’。”孙冶方就是以这样的态度来对待科学的。
1968年,他被扣上了“中国经济学界最大的修正分子”的帽子。4月,他被迫人狱。在狱中,孙冶方不但没有放弃自己的正确观点,反而凭着坚定的信心和非凡的记忆力,写下了(社会主义经济论》一书。但是,不是写在纸上,而是写在心里的。因为在那种恶劣的环境中,根本没有纸和笔供他写作,但是大量的资料已经贮存在他的脑海里,他必须尽快将书写出来。他相信自己的记忆力一定能够做到。他开始在心里不停地打腹稿,一字一句,一章一节,他细心地构思着,然后静静地默背,让每一个字都刻在脑海里。
但是,这样大部头的理论著作要全部记住谈何容易。当他“写”完前一章,再构思下一篇的时候,前一章的内容已经忘得差不多了。但他从不灰心,他坚信一定能凭着记忆力写完这本书,他一遍又一遍地默记,一章一章地复读,忘记了就从头再来。这部书一共22章,183节。他一共在脑子里“写”了85次腹稿。每个月他都要把全书回忆一次,修改一番,重新记忆。出狱后,他凭着自己在监狱里的记忆,一挥而就。《社会主义经济论》在中国恢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起始阶段及时地问世了,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孙冶方这种凭着坚定的信心记忆的方法和他艰苦卓绝著书的事例,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也不多见。可见。坚定的信念能够创造记忆的奇迹。
人的记忆力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如果能摆脱自卑、自我限制等消极心理的困扰,奋发图强,信心十足,那就没有什么事记不住了。
坚持记忆法
美国著名盲聋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小时候患上了猩红热,重病夺去了她的听力和视力。由于失去听觉,不能矫正发音的正误,她说话也含糊不清。对于一个残疾人来说,世界是一片黑暗和寂静,要学会读书、写字、说话,没有强大的记忆力,简直是不可能的事。但是,海伦·凯勒没有向命运屈服。她为了能清楚地发音,用一根小绳拴在一个金属棒上,叼在口中,另一端拴在手上,练习手口一心,写一个字,念一声。为了使写出来的字不至于歪歪扭扭,她还自制了一个木框,装配了一个滑轮练习写字。她把自己的学习分成四个步骤:
每天用3个小时自学。
用两个小时默记所学的知识。
再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将自己用3个小时所学的知识默写下来。
剩下的时间她运用学过的知识练习写作。
在学习与记忆的过程中,她只有一个信念:她一定能够把自己所学习的知识记下来,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她每天坚持学习10个小时以上,经过长时间的刻苦学习,还有不屈不挠的信心,使她掌握了大量的知识,能熟练地背诵大量的诗词和名著的精彩片段。到后来,一本20万字的书,她用9个小时就能读完,并能记忆下来,说出每章每节的大意,还能把书中精彩的句、段、章节和自己对文章的独到见解在2小时之内写出来。海伦的记忆力已经大大超过了普通人的正常水平。
据说,在哈佛大学读书的一个博士生听到海伦·凯勒的事迹后,很不服气,决定要和她比试比试。在严格的时间规定和教员的监督之下,他们进行了3轮比赛,博士生服了。他摘下博士帽,恭恭敬敬地戴在海伦的头上。
经过学习,海伦突破了识字关、语言关、写作关,先后学会了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语言,出版了14部著作,受到社会各界的赞扬与褒奖。
马克·吐温说:“19世纪出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
1959年,联合国发起了“海伦·凯勒”运动,号召全世界人民向她学习。
笨鸟先飞
北宋大臣司马光,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他著有《司马文正公文集》,并主编了历史巨著《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一书共294卷,300多万字,总括了中国1362年的历史。
这部书是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世界著名的编年史书。作为主编的司马光是一个博闻强记,通晓百家的大学者。
但是,据说司马光小的时候,记忆力并不出色。惟一与众不同的是要强,不服输。在学习时,别人念一遍能背的,他就念三遍四遍,非背熟不可,决不落在别人的后边。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学习,记忆更多的知识,他为自己设计了一套特殊的睡觉方式:一张木板床和一个圆木枕头。圆木枕头放在木板床上,很容易滚动,只要头部稍微动一动,圆木就会滚到一边去,头就会撞到床上,人就会醒过来了。
司马光用这种方法,提醒
记不住、想不起,怎么改善记忆效果
造就自己非凡的记忆力
一个不懂得学习方法的人,是一个呆板的读书人,他在自己的脑子里给别人跑马。
只掌握一种学习方法的人,是一个肤浅的观察者,他用自己的见识去空想“井”外的世界。
掌握多种学习方法的人,是一个深沉的思索者,他用自己的眼睛去读历史的经典和人世的书。
在社会上不难看到,当资历、条件、努力等因素差不多时,有的人硕果累累,事业成功,有的人却毫无建树。认真分析一下原因,就会发现,人才的成长有其内在的规律,凡是学有所成者,无不是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那些名家大师,不仅创立了辉煌的知识体系,还都总结出自己独特的治学之道。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就一言以蔽之:“一切知识中最有价值的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成功方程式”即“成功一艰苦的劳动十正确的方法十少说空话”,也体现出正确的学习方法在爱因斯坦的成功因素中占了重要的位置。
记忆是与生俱来的。人从出生开始,就有了时间的烙印,记忆就开始了。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学习,学习书本知识、生活知识、工作知识,然后把这些知识经验储存在大脑中,保持下来,变成记忆。有了对知识和经验的记忆,我们才能工作和生活。如果没有对记忆的保持,我们将一无所获。
有了强大的记忆力,就有了一个满满的智力库,就能唤醒我们身上巨大的潜能和力量,取得非凡的成功。许多出色的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都以其惊人的记忆力,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天才的非凡记忆力
罗马伟大的哲学家塞内加,他的学生向他读出选自不同作品的诗句,读出一句以后,塞内加就将原诗整篇背下来。学生读了大约两百句以后,塞内加又把读过的诗句从头到尾背诵下来,一字不差。然后,他又把21o行诗句倒背如流,没漏掉一小节。他曾经编纂一部大部头的神父文选集,受到当时教皇的赞叹,他是全凭记忆写出这本书的。古希腊举世闻名的大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有这种令人惊叹的记忆力。
法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军事家拿破仑也具有超常的记忆力。据说他能记住每一个士兵的面孔和姓名,能将18世纪军事家所重视的所有军事理论全部熟记在心。常常在大战正酣之际,捕捉到转瞬即逝的战机,不用查看地图仅凭记忆就能果断地发布命令,从而改变两军的命运,使他的大军犹如狂风席卷了整个欧洲。所以,他的名言“没有记忆的脑袋,等于没有警卫的要塞”流传至今。
仅上过4个月小学,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林肯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和渊博的知识,他的成功与记忆力突出有很大的关系。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记忆18至20万个单词,是英美人士中记忆单词最多的一位。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也因为有极强的记忆力而获得成功,在他的《成功之路》丛书里有专门的介绍。
我国的文学巨匠茅盾先生一生著作丰厚,许多作品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他不仅熟读唐诗宋词,能够张口即来,而且还随时向人们背诵120回的长篇古典名著《红楼梦》。茅盾先生辉煌的成就与他出色的记忆力是分不开的。
周恩来总理也具有惊人的记忆力,张闻天曾说:“周总理的记忆力就像一台电子计算机。只要会见一次,他就完全把你记住了。”周恩来总理也常因为准确的记忆力引起人们的惊叹,使他周旋于国际政治舞台得心应手,非凡的记忆力是他取得了巨大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多”记忆法
良好的记忆力是获得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许多巨匠伟人都有超强的记忆力,他们是怎样获得如此非凡的记忆力呢?
毛泽东说:“记忆的最好方法就是坚持‘四多’即多读、多写、多想、多问。”他自己就一直坚持这种方法。
多读:除了博览群书以外,还要对重点的书籍多读几遍。他对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一书,读了多达17遍。在读《饮冰室文集》、韩愈的古文及唐宋诗词的时候,常常要求自己要达到背诵的程度,并且要精深了解,透彻领悟。毛泽东尤其喜欢古诗词,能顺口吟诵的就有四、五百首。他还有抄写诗词的习惯,他认为这样做既练习了写字,又锻炼了记忆力。到晚年的时候,他的记忆力还很好。
多写:多写读书笔记。毛泽东在多年的学习实践中养成了手中无笔不读书的习惯。边读边写被他认为是加强记忆的最好方法。毛泽东的读书笔记形式灵活多样,除了各种记录本外,还有选抄本、摘录本,以备做重点记忆。他还经常在书的重要地方画上各种符号,写眉批。丰泽园的图书室里就有13000多册图书被他眉批过。一本《伦理学原理》,全书不过10万多宇,他用工整的小楷在书的空白处写下了12000字的批语。他在读《辩证法唯物教程》一书时,也写下了近13000字的批语,其中第三章的批语就有1000多字,和文章的长度差不多。
多想: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清楚哪些观点是正确的,哪些观点是错误的,通过对比,使正确的观点更深刻。在读书批语中,他都有比较简单的赞成、反对或怀疑的话,用笔谈的形式与作者讨论,汇总历代学者的不同学说,提出自己的精辟见解。一旦结晶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就不会再忘了。
多问:学习时遇到不清楚、不明白的地方,及时请教。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时,毛泽东除了在校自修,向本校教员请教外,还经常向有学问的人请教,每逢有专家、学者来长沙讲学,他都要拜访求教。他常说:“学问一词讲的就是又学又问,不但要好学,还要好问。只有问懂了,才能记得牢。”
一本书通过这样的阅读,到看完的时候基本上也就记住了大部分。毛泽东的记忆方法就是勤奋。
“多看多写”记忆法
钱钟书先生是中国数千年文化传统在一个风气开通、历史转型时期的特殊结晶。他幼承家学,天资过人,尤其在记忆力上,青少年时代就练就了文史方面的“童子功”。他对我国古代的经、史、集很多篇章都能倒背如流,尤其对宋诗和古典诗歌,几乎每一篇都能随口吟诵。他所著的五卷《管锥篇》是当代学术的一座高峰。不仅如此,钱钟书还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等,而且对西方的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哲学、心理学都有很深的造诣和透辟的理解。凡是钱钟书的朋友、同事或学生,哪怕是仅仅与钱钟书交谈过一次的人,都为他超强的记忆力赞叹不已。他的经验是:勤奋,惟有勤奋,才是成为天才的必要条件。
关于钱钟书的勤奋,流传着许多感人的故事。据50年代文学研究所的同志讲,当时他们还是年轻人,而钱钟书早已是赫赫有名的大学者了,可是,他们每次进入线装书库,几乎都会遇见钱钟书。钱钟书拿着铅笔和笔记本,不断地翻阅书籍,不断地抄录、作笔记、默记,常常不知不觉地就过了半天。有时,他会在那里向年轻人介绍各类古籍,能准确地告诉他们这些书插在哪个书架的哪个具体位置,如数家珍。
文学研究所图书馆馆藏的线装书十分丰富,许多线装书的借阅卡上只有钱钟书一个人的名字。文学研究所图书馆当年收藏的许多好书,特别是珍贵的外文书,不少是他帮助订购和搜寻来的。他精读的每一部书,都反复批点,有的连两头和页边都写满了,再也找不到一点空的地方。他每写一部书,记忆整理的资料都要用麻袋来装。
“日积月累”记忆法
茅以升是中国著名的桥梁专家。他自幼热爱学习,喜欢读书。1916年夏天,他毕业于唐山路矿学堂。为了掌握建桥的专业知识,他到美国进修,先后获得了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33年,他担任杭州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处长。他和同事及建筑工人共同努力,终于建成了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和建造的铁路、公路和大桥。
茅以升在学习和工作上的巨大成功,是和他良好的记忆力分不开的。少年时,茅以升为了锻炼记忆力,每天清晨都到河边背诵古诗。天长日久,他不但增加了知识,还有效地提高了记忆力,达到了过目成诵的境界。一次,爷爷在抄写古文时,他在一旁默记。等爷爷放下笔时,他竟然把一篇《京都赋》一字不差地背诵下来。
茅以升不仅背诵古文诗词很熟练,还背诵抽象的数字来锻炼记忆力。一次,他看到有篇文章将圆周率的近似值计算到小数点后面的100位。他想:背诵这些数字不也是一种锻炼吗?于是,他就一节一节地背诵这一长串的数字:14、15、92、65、35、……这些数字尽管难记,但他还是凭着坚强的个性,把100位数字全背了下来。
杰出的天才人物出色的记忆力也不是天生就有的,他们是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超出平凡人的付出得到的。
名人是这样记忆的
记忆也是学习的基石,没有记忆,任何学习都是不可能的。心理学家说:“学生在学校学习,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他们在学习记忆。学习一门功课,一种技能,能够储存起来,成为一种经验,作为生活、工作的准备,学习才算成功。记忆标志着人类的智能、生命和经验。”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有出色的记忆力,并希望获得学习的成功。既然上面已经说明了记忆力是通过后天的努力培养出来的,那么有了途径就可以使我们拥有超越一般的记忆力。
调动你的新能量
日本著名的心理学家多湖辉说过:“记忆的关键,在于‘我能记住’这种自信心。”自信状态影响着一个人记忆力的发挥。自信心是增强记忆的内在动力,信心越强,记忆力效果越好。科学研究表明,当人的自信心增强的时候,机体放松,情绪乐观,血液的含氧量就高,大脑细胞获得的氧气就足,从而产生兴奋和激发状态,我们把它称为大脑的新能量。新能量增进脑细胞的活跃状态,产生良好的记忆效果。
腹稿记忆法
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孙冶方的案头,贴着一句但丁的格言:“在科学的人口好比地狱的人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在这里意志必须坚定,在这里不能让恐惧来做顾问’。”孙冶方就是以这样的态度来对待科学的。
1968年,他被扣上了“中国经济学界最大的修正分子”的帽子。4月,他被迫人狱。在狱中,孙冶方不但没有放弃自己的正确观点,反而凭着坚定的信心和非凡的记忆力,写下了(社会主义经济论》一书。但是,不是写在纸上,而是写在心里的。因为在那种恶劣的环境中,根本没有纸和笔供他写作,但是大量的资料已经贮存在他的脑海里,他必须尽快将书写出来。他相信自己的记忆力一定能够做到。他开始在心里不停地打腹稿,一字一句,一章一节,他细心地构思着,然后静静地默背,让每一个字都刻在脑海里。
但是,这样大部头的理论著作要全部记住谈何容易。当他“写”完前一章,再构思下一篇的时候,前一章的内容已经忘得差不多了。但他从不灰心,他坚信一定能凭着记忆力写完这本书,他一遍又一遍地默记,一章一章地复读,忘记了就从头再来。这部书一共22章,183节。他一共在脑子里“写”了85次腹稿。每个月他都要把全书回忆一次,修改一番,重新记忆。出狱后,他凭着自己在监狱里的记忆,一挥而就。《社会主义经济论》在中国恢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起始阶段及时地问世了,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孙冶方这种凭着坚定的信心记忆的方法和他艰苦卓绝著书的事例,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也不多见。可见。坚定的信念能够创造记忆的奇迹。
人的记忆力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如果能摆脱自卑、自我限制等消极心理的困扰,奋发图强,信心十足,那就没有什么事记不住了。
坚持记忆法
美国著名盲聋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小时候患上了猩红热,重病夺去了她的听力和视力。由于失去听觉,不能矫正发音的正误,她说话也含糊不清。对于一个残疾人来说,世界是一片黑暗和寂静,要学会读书、写字、说话,没有强大的记忆力,简直是不可能的事。但是,海伦·凯勒没有向命运屈服。她为了能清楚地发音,用一根小绳拴在一个金属棒上,叼在口中,另一端拴在手上,练习手口一心,写一个字,念一声。为了使写出来的字不至于歪歪扭扭,她还自制了一个木框,装配了一个滑轮练习写字。她把自己的学习分成四个步骤:
每天用3个小时自学。
用两个小时默记所学的知识。
再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将自己用3个小时所学的知识默写下来。
剩下的时间她运用学过的知识练习写作。
在学习与记忆的过程中,她只有一个信念:她一定能够把自己所学习的知识记下来,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她每天坚持学习10个小时以上,经过长时间的刻苦学习,还有不屈不挠的信心,使她掌握了大量的知识,能熟练地背诵大量的诗词和名著的精彩片段。到后来,一本20万字的书,她用9个小时就能读完,并能记忆下来,说出每章每节的大意,还能把书中精彩的句、段、章节和自己对文章的独到见解在2小时之内写出来。海伦的记忆力已经大大超过了普通人的正常水平。
据说,在哈佛大学读书的一个博士生听到海伦·凯勒的事迹后,很不服气,决定要和她比试比试。在严格的时间规定和教员的监督之下,他们进行了3轮比赛,博士生服了。他摘下博士帽,恭恭敬敬地戴在海伦的头上。
经过学习,海伦突破了识字关、语言关、写作关,先后学会了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语言,出版了14部著作,受到社会各界的赞扬与褒奖。
马克·吐温说:“19世纪出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
1959年,联合国发起了“海伦·凯勒”运动,号召全世界人民向她学习。
笨鸟先飞
北宋大臣司马光,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他著有《司马文正公文集》,并主编了历史巨著《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一书共294卷,300多万字,总括了中国1362年的历史。
这部书是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世界著名的编年史书。作为主编的司马光是一个博闻强记,通晓百家的大学者。
但是,据说司马光小的时候,记忆力并不出色。惟一与众不同的是要强,不服输。在学习时,别人念一遍能背的,他就念三遍四遍,非背熟不可,决不落在别人的后边。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学习,记忆更多的知识,他为自己设计了一套特殊的睡觉方式:一张木板床和一个圆木枕头。圆木枕头放在木板床上,很容易滚动,只要头部稍微动一动,圆木就会滚到一边去,头就会撞到床上,人就会醒过来了。
司马光用这种方法,提醒
看的慢、看不懂,如何提升阅读效率
投资小、见效快,学习能力培训加盟
↓↓↓更好阅读体验(字体格式、相关链接)